师者风范|汪联辉 : 躬耕教坛三十余载 科技报国不忘初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16:50 1

摘要:在南京邮电大学,有这样一位学者:他心怀家国,三十余年坚守科研与教育一线;他锐意创新,在国际学术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他淡泊名利,诲人不倦,培养出一批批青年才俊。他就是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汪联

在南京邮电大学,有这样一位学者:他心怀家国,三十余年坚守科研与教育一线;他锐意创新,在国际学术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他淡泊名利,诲人不倦,培养出一批批青年才俊。他就是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汪联辉教授,一位在科研、教育和管理领域均卓有建树的杰出学者。

立志报国,信念坚定

汪联辉教授1964年出生于福建安溪,是一位归国华侨。1988年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现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系,1993年获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他先后在福建师范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复旦大学等地求学治学,最终于2010年底全职加盟南京邮电大学,担任科研与管理重要岗位。无论身处何地,他始终心怀家国,将国家科技进步和人民健康福祉作为毕生追求。他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恪守学术道德,以正派作风和高尚品德为青年学者树立了榜样。

科研报国,勇攀高峰

作为我国高分子材料与纳米生物医学交叉领域的重要学者,汪联辉教授长期致力于光电纳米材料、生物光电子学、心血管疾病与肿瘤早期诊断研究。在国际上,他率先提出将“量子点-生物分子”复合探针应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大幅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为推动我国自主医学诊断技术产业化作出突出贡献。加盟南邮后,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聚焦生命健康,带领团队研发出智能微分析系统、光声磁三重响应诊疗体系,并原创性提出“智能DNA纳米溶栓机器”,为心血管疾病精准治疗带来希望。

接受央视新闻采访

同时,他还与国内外团队合作在自体肿瘤疫苗领域取得突破,首次揭示癌性囊泡的免疫逃逸机制,并提出可逆免疫信号封装策略,显著提升免疫细胞对癌性囊泡的识别和激活能力,为开发个体化疫苗奠定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跟踪报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汪联辉教授研究工作的跟踪报道

从智能DNA纳米机器到自体肿瘤疫苗,他带领团队不断开拓交叉前沿,以原创性研究推动重大疾病防治,生动诠释了“以科研报国,勇攀科学高峰”的追求。截至目前,他已在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rotocol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te Chemie 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被引用3万余次;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0余件、美国专利4件;出版学术专著3部。

躬身育人,桃李满园

“科研是我的兴趣,但培养学生是我的责任。”这是汪联辉教授常说的一句话。他在科研之外,更加注重学生独立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他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使预知实验结果,也会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找寻答案。

汪联辉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在学生眼里,他既是师长,也是长者与亲人。课题组内,他常与学生促膝长谈,交流科研,关心他们的生活与成长。他每周必到组会,即使担任副校长行政繁忙,也不曾缺席。截至目前,他已亲自指导博士研究生 50 余人、硕士研究生 200 余人。如今,这些学生大多已成长为各领域的科研骨干,更有多人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 —— 其中,包括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 2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2 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3 人,真正实现了 “桃李满天下,英才遍神州” 的育人愿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三十余年的科研与育人之路,汪联辉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科技部重大人才计划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先后获得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重要奖项。作为学校光学工程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和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汪联辉教授始终将学科建设视为重要使命。他充分发挥自身在交叉学科领域的优势,积极推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与光学工程的深度融合,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方向。他牵头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特别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等学科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带领下,相关学科的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他还担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期刊《FlexMat》共同主编,并在多个学术组织和专业委员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比起荣誉,他更看重学生的成长和祖国的未来。“每个学生都是我最好的学生,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就是我最大的成就。”这是他最质朴的心声。

汪联辉教授担任国际期刊《Flexible Materials》共同主编

从量子点肿瘤诊断到智能DNA纳米机器与自体肿瘤疫苗,从南邮课堂到国际学术前沿,汪联辉教授用行动诠释了一位新时代教育家、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他以“科研报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己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把青春年华献给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向汪联辉教授,以及所有像他一样坚守讲台、默默奉献的南邮教师们致敬!他们以平凡之身成就非凡事业,在三尺讲台与无垠科研天地间,书写着立德树人与科技强国的时代篇章。

来源:南京邮电大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