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支奴干”这个名称来源于美国印第安部落名,体现了美国陆军以印第安部落或酋长名字命名军事装备的传统。
文|科技诸葛亮
编辑|H
1975年,对我国航空领域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
就在这一年,越南向中国赠送了一架保存完好的美军CH - 47“支奴干”直升机。
这消息一传出,国内航空界瞬间炸开了锅,大家都对这个“天外来客”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当时,我国的航空工业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急需先进技术的借鉴与启发。
“支奴干”这个名称来源于美国印第安部落名,体现了美国陆军以印第安部落或酋长名字命名军事装备的传统。
这种命名方式不仅是对印第安文化的一种敬意,也反映了美军对该直升机的重视和期望。
这架“支奴干”直升机,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给中国航空人带来了希望。
很快,这架22吨重的空中巨兽被运到了北京南苑机场的机库,两百多名航空专家早早地就聚集在那里,把它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架直升机可不一般,虽然机身上还带着战争留下的弹痕,甚至被越军用炸药炸开了舱门!
但它的核心技术却完整保留了下来,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当工程师们小心翼翼地撬开发动机盖板时,眼前的一幕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一场震撼人心的技术探索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当目光聚焦到发动机上,大家才真正见识到了美国当时领先的工业水平,那简直就像是外星科技。
“支奴干”直升机搭载的两台T55涡轴发动机,其叶片布满了比头发丝还细的气膜冷却孔,密密麻麻的,就像一本写满了天书密码的书籍,让人无从下手。
经过材料检测,结果更是让人绝望。
叶片合金的锻造应力参数,竟然超出我国当时最高标准的三倍。
这意味着,我们不仅在加工精度上难以望其项背,在材料研发方面更是差距巨大。
总工程师王振华在日记里感慨道:“这哪是直升机?分明是飞行钟表!”
再看看传动系统的齿轮,竟然是用钛合金整体锻造而成。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我国连合格的轴承钢都造不好,面对如此先进的制造工艺,只能是望洋兴叹。
这就好比一个小学生拿着简陋的文具,看着大学生使用高科技的学习工具,那种无力感和差距感扑面而来。
随着拆解工作进入第三个月,专家们遇到了一个更大的难题,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布满荆棘的迷宫。
“支奴干”直升机前后两副长达19米直径的旋翼,居然共用一根传动轴,要精确分配2800千瓦的功率,误差还不能超过0.1%,这简直是在挑战人类制造工艺的极限。
更绝的是它的传动系统设计,前旋翼比后旋翼高1.2米,在旋转时既要保持完美的相位差,又要避免桨叶相互碰撞。
这就像是在空中表演一场高难度的“空中芭蕾”,每一个动作都容不得半点差错。
为了弄清楚其中的奥秘,测绘组画废了2000张图纸,眼睛熬红了,头发也白了不少,但依然在艰难地探索着。
最让人头疼的是减速器齿轮,波音公司采用五轴联动机床,在真空环境里锻造,其精度之高令人咋舌。
而我国当时最好的机床,误差是美方设备的十倍。
参与项目的张工回忆说:“就像用算盘解微积分,太难了!”他们试制了37套传动齿轮,结果没有一套能撑过测试,一次次的失败,就像一盆盆冷水,浇在大家炽热的心上,但却浇不灭他们探索的热情。
支奴干直升机传动系统
拆解工作进行到第11个月的时候,材料组传来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同时也带来了更深的绝望。
“支奴干”直升机舱门用的玻璃钢复合材料,强度堪比装甲钢板,重量却只有钢材的三分之一,这在当时的中国,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材料。
还有那旋翼连接件,采用蜂窝夹层结构设计,能在零下50度的极端环境下正常运转。
这种先进的材料工艺,我国一直到90年代才勉强掌握。
更扎心的是对比实验,用国产材料仿制的部件,强度只有原装的60%,重量却多出三分之一。
有人苦笑着说:“给图纸都造不出来,这就是工业代差啊!”这句话里,满是无奈与心酸,但也激起了大家奋起直追的决心。
时光荏苒,那架“支奴干”直升机带来的绝望感,并没有让中国航空人一蹶不振,反而成为了他们前进的动力。
08年汶川地震,是一场灾难,也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看着俄制米 - 26吊运挖掘机,展现出强大的救援能力,而我们自己的直升机却只能运运方便面,巨大的差距让老专家们集体落泪。
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国航空工业开始了奋起直追的逆袭之路。
痛定思痛,这一刺激催生了直 - 20的诞生。
科研人员们日夜奋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如今,我国涡轴发动机功率已突破5000千瓦大关,3D打印的钛合金齿轮精度超越了当年的“支奴干”,更是研制出了全球首款电动双旋翼验证机。
原来是真的造不出来,现在是真的不想造!
不是模仿不了,是这玩意需要花大代价生产 然后面对现代战场毫无生存空间,这玩意60年前是好东西,现在没有多大价值。
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
回首过去,再看看那架如今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支奴干”直升机,它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教会了我们最宝贵的道理:
与其一味地模仿别人看似遥不可及的“外星科技”,不如脚踏实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我国航空工业从曾经的望尘莫及,到如今的奋起直追甚至部分超越,靠的就是那股不服输、不怕难的精神。
未来,相信中国制造会在更多领域大放异彩,让世界为之惊叹。对此,不知各位网友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起讨论。
来源:科技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