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带乡镇干部培训时,有个场景格外扎心:村支书老李指着文件柜里一摞泛黄的材料说:"这五年换了四任选调生,每位都写了几万字调研报告,但村头那座危桥现在还踩着木板过。"
定向选调生,明年就要下乡了。突然在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在村镇真正的能为当地做的实际工作,做出成绩来,也对个人成长有利的的是哪些呢?谢谢~
去年带乡镇干部培训时,有个场景格外扎心:村支书老李指着文件柜里一摞泛黄的材料说:"这五年换了四任选调生,每位都写了几万字调研报告,但村头那座危桥现在还踩着木板过。"
作为过来人,我想用最直白的语言,给即将下乡的同仁们说几句掏心窝的话。别被"镀金"的幻想蒙蔽,也别被"混资历"的敷衍侵蚀,在基层的365天,是改写人生的黄金窗口期。
一、先当"泥腿子",再当"笔杆子"
我见过最失败的选调生,是每天西装革履坐在村委会写材料的"少爷"。真正的基层工作,要从裤腿沾泥开始。建议前三个月:
(某市选调生小张在走访时发现留守老人普遍不会用电子医保卡,三个月组织32场"手机课堂",这事被《人民日报》报道)
二、找准三个"支点"撬动困局
别总想搞大工程,基层最需要的是解决"三分钟痛点":
(2023年某镇选调生通过协调快递公司在各村小卖部设代收点,当年土特产线上销售额涨了17倍)
三、培养"带不走的队伍"
真正的成绩是离任后还在持续的生长:
四、善用"政策翻译术"
你的核心价值在于把文件语言转化为农民听得懂的大白话:
最后说句得罪人的话:别把驻村当跳板,而要视作人生转折点。我认识最优秀的选调生,离任五年后还会接到村民电话咨询法律问题;最失败的案例,是村民连他名字都记不全。
记住,组织部的摄像头永远比我们想象的高清。与其挖空心思包装材料,不如踏踏实实解决三件实事:让老人看病少跑十公里,让孩子上网课不再爬山顶找信号,让返乡青年看到在家乡也能体面生活。
当你离开时,如果能有三五个村民真诚地说"这娃子办了实事",这才是组织部最看重的KPI。基层不需要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渴求的是带着泥土味的建设者,这样的成长,才是最有含金量的政治资本。
来源:国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