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味道,而是一种痛觉。辣椒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碱,刺激口腔和胃肠的“痛觉神经”,让大脑误以为你“着火”了,于是开始流汗、心跳加快、代谢飙升。那种“辣到爽”的感觉,其实是身体在应急反应。
说辣,有人当它是续命的灵魂,有人把它视为健康的杀手。老王,五十出头,湖南人,在工地干活二十年,三餐不辣就像手机没电。
可前阵子胃镜一查,胃黏膜糜烂、幽门螺杆菌阳性,一边捂着肚子,一边还念叨:“医生,我吃辣是为了出汗排湿气,听说还能防癌,是不是最近太累了才出问题?”
问题就出在这句“听说”。吃辣到底是养生,还是在慢性自残?这事儿没你想得那么简单。
辣,不是味道,而是一种痛觉。辣椒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碱,刺激口腔和胃肠的“痛觉神经”,让大脑误以为你“着火”了,于是开始流汗、心跳加快、代谢飙升。那种“辣到爽”的感觉,其实是身体在应急反应。
有人觉得吃辣能“燃脂”,但研究显示,这种基础代谢率的提升只维持短短30分钟,热量消耗仅相当于多走了两层楼梯。不能把一顿火锅的罪,推给那几颗辣椒。
有意思的是,辣椒确实有抗氧化作用,其中的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不低。在一些流行病学研究中,适量吃辣的人群,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生率略低。2015年《英国医学杂志》一项对近50万人、长达7年的随访研究指出,每周吃辣3~7次的人,全因死亡率较低。
听起来像是“辣椒=长寿药”?别急着举筷子。这些研究只能说明“相关性”,不能证明“因果性”。吃辣的人,往往爱吃蔬菜、活动量大、生活有节律,健康可能并非辣椒的功劳。
再说临床现实,门诊里,胃食管反流、慢性胃炎、痔疮、肛裂的患者,超过一半都有“嗜辣”习惯。辣椒素会刺激胃酸分泌、加快肠道蠕动、诱发肛门括约肌痉挛,本来身体就“火气大”,再加把火,问题就来了。
有个姑娘,28岁,从小吃川菜长大,近一年开始反酸烧心,晚上睡觉胃里像打鼓。胃镜查出是巴雷特食管——一种胃酸长期反流导致食管被胃黏膜“占领”的病变,被视为食管癌前期病变。她一边问“是不是压力太大”,一边往嘴里塞着麻辣烫。
长期大量吃辣,会破坏胃粘膜屏障,诱发胃炎、结肠炎,甚至加重消化道溃疡。特别是辣+酒、辣+熬夜、辣+空腹这几组组合拳,简直是消化系统的定时炸弹。
但不是每个人吃辣都会出问题。为什么?基因差异。
某些人天生对辣椒素不敏感,肠胃耐受性强,肠道菌群也比较“耐热”。这类人吃辣会感到“刺激但不难受”,身体反应也更快恢复。而有些人肠胃屏障先天较弱,或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吃辣就像是在伤口上撒盐,越吃越糟。
还有一种人,是“情绪型吃辣”。心情郁闷的时候,点个麻辣香锅,辣得眼泪流,感觉像释放一样。但辣椒素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确实会让人短暂“快乐”,这和吃巧克力、运动后的兴奋感有点像。吃辣变成一种“上瘾性快感”,越辣越上头,身体其实在慢慢抗议。
从中医角度来说,辣属“辛热”,有发散、行气、祛寒的作用。因此体寒、湿重、气滞的人,吃点辣确实能缓解一些不适。但一旦体质偏热、有内火或阴虚火旺,辣椒就像火上浇油。你看那些一吃辣就上火、嘴破、睡不好的人,其实身体早就给了信号。
那到底怎么吃辣,才算健康?
第一,适量是底线。研究建议,每日辣椒摄入量不超过5克干辣椒或10克鲜辣椒,超过这个量,胃肠道负担明显加重。
第二,频率要控制。一周吃辣3次以内,身体有足够时间修复胃肠道黏膜。天天火锅、顿顿麻辣,哪怕你是“钢铁胃”,也会撑不住。
第三,搭配要讲究。辣椒最好和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一起吃,比如瘦肉、豆腐、绿叶菜,可以减少胃酸波动。避免空腹吃辣,特别是早餐空腹吃辣条、辣酱,属于“自毁型早餐”。
第四,有胃病、痔疮、经常口腔溃疡的人,吃辣要慎之又慎。这类人群的黏膜屏障已经脆弱,辣椒素的刺激只会加剧炎症反应,不是“抗炎”,是“添乱”。
第五,别用“当地人都这么吃”来安慰自己。饮食习惯是可以适应的,但不代表身体就不会出问题。很多四川、贵州的中年人,30岁前吃辣如命,40岁后天天跑消化内科,这样的故事,我们见得太多了。
辣椒素凝胶在国外被用作关节炎外用镇痛剂,说明它在局部刺激后确实有麻痹效果。但口服的辣椒素,进入的是整个消化道系统,刺激面更广、风险更高。别把外用的好处,误会成吃进去也能“养生”。
还有人关心,吃辣会不会导致癌症?这个问题不好一刀切。
世界卫生组织曾将“高温食物”和“腌制食品”列为可能致癌因素,而辣椒本身并未被列为致癌物。但高温油炸辣椒、反复煎炸的辣椒油,含有大量亚硝胺和多环芳烃,这些才是真正的致癌元凶。吃火锅时浮着一层红油的锅底,其实不只是辣,更是“致癌物的浓汤”。
讲到这里,很多人可能有点心虚了。那种“平时吃辣没事,怎么这次就拉肚子、胃疼了”的感觉,其实说明你的身体已经在变。
年龄、肠道菌群、黏膜再生能力,都会随着时间变化。年轻时能抗的辣,到了中年就可能变成“毒”。别拿过去的“百毒不侵”,来赌未来的“毫发无损”。
辣椒不是魔鬼,也不是神药。它像一把刀,切得好,是调味品;切得糟,是伤人的工具。
如果你真的爱吃辣,就请你认真对待它:控制量、讲搭配、看体质、懂节制。不是禁止你吃,而是提醒你别“拿命换味”。
吃辣这件事,最怕的不是辣本身,而是你对身体信号的视而不见。
别等胃镜报告摆在眼前,才后悔那一口又一口的“麻辣爽”。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刘建国.辣椒素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1,37(3):378-382.
[2]张晓蕾.辣椒摄入与全因死亡率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9):1065-1070.
[3]杜文慧.辣椒摄入与胃肠疾病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6):512-516.
来源:岳医生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