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驳 “中国领土继承满清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4 22:05 1

摘要:在网络的某些角落,“中国领土继承满清论” 甚嚣尘上 。这种观点核心在于,坚称现代中国对新疆、西藏、东北、台湾、内蒙等地 “自古以来” 的统治权,完全基于清朝对这些地区的军事管辖。其支持者振振有词,列举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机构,如伊犁将军管辖新疆,驻藏大臣管理西

在网络的某些角落,“中国领土继承满清论” 甚嚣尘上 。这种观点核心在于,坚称现代中国对新疆、西藏、东北、台湾、内蒙等地 “自古以来” 的统治权,完全基于清朝对这些地区的军事管辖。其支持者振振有词,列举清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机构,如伊犁将军管辖新疆,驻藏大臣管理西藏等,试图以此构建起清朝与现代中国领土继承的直接联系。

在他们的论述中,似乎没有清朝前期的开疆拓土,后期对边疆形式上的掌控,现代中国的广袤领土便无从谈起,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就是从清朝开始的。他们把清朝描绘成中国领土的奠基者,将现代中国的领土主权与清朝紧密捆绑,忽视甚至刻意抹杀在清朝之前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历代王朝对领土的开拓、巩固与传承 。

事实上,中国领土的形成是一个绵延数千年的漫长过程,是众多朝代接力奋斗的成果,满清不过是这漫长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

早在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设置九原郡;南征百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初步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版图。秦朝向北进军,击败了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派将领赵佗征服了百越之地,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把中国的版图向南推进了一大步。同时,秦始皇还修了灵渠,连接了湘江和漓江,使得中原地区的军队和物资能够顺利地运送到岭南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对这些地方的统治。

汉朝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设立河西四郡,将疆域扩展到阴山以北;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并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向东吞并朝鲜半岛北部,设立汉四郡;向南平定南越国,重新设立郡县,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汉朝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蒙古,其开拓的疆域范围大致勾勒出了中国古代疆域的基本轮廓。 西汉的汉武帝和汉宣帝时期,汉朝的版图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汉武帝向北击败匈奴,打通了河西走廊,将疆域扩展到阴山以北;向西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并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汉朝版图;向东吞并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了汉四郡;向南则开拓了南方疆域。汉宣帝沿袭了汉武帝的扩张政策,进一步巩固了西域的统治,并使得汉朝的国力达到了极盛。

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在东北地区设立安东都护府,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辽宁、吉林部分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北部;在西域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范围西起咸海,东至葱岭,南达昆仑山,北抵天山;在西南地区设立安南都护府,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越南北部以及广西、云南部分地区 。唐朝还通过羁縻府州制度,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间接统治,加强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唐朝消灭了突厥、高句丽、吐谷浑这些强敌,重新占领了西域,疆域最大时达到 1200 万平方公里。至今,中国人依然以唐人为荣,唐朝的文化、风度,影响至今。

这些朝代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管理和深度融合,使得这些地区逐渐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们所奠定的领土基础和民族融合成果,为后世朝代的领土继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根基,其重要性和历史意义远远超过了清朝一朝的贡献。

从法理角度深入剖析,“中国领土继承满清论” 更是漏洞百出,尽显其荒谬本质。

该观点支持者声称清朝收复西域,从而为现代中国对新疆的主权提供了法理依据。但他们却无法解释清楚满清收复西域的法理又来源于何处。若说满清是继承于汉朝,那便承认了法理的传承即便跨越千年也不受影响,既然如此,又何必执着于清朝这一中间环节?解放军同样可依据汉朝法理收复西域,而且从民心所向来看,人民解放军为人民,在争取民心方面,岂会输给封建王朝?

再者,依据 “满清领土法理” 的逻辑,法理既包含权利,也应承担义务。按照这一规则,如果共和国要依照满清法理提出对西域等地的主权索求,那么英国完全可以依照满清时期签订的《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以所谓 “满清法理” 对香港本岛提出主权要求。毕竟,香港被割让出去也是在满清统治时期发生的,这种荒唐的推理显然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也凸显出 “满清领土法理” 自相矛盾之处 。倘若承认清朝的所谓 “领土法理”,就等于给了那些曾与清朝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可乘之机,让他们有借口对中国领土说三道四,这无疑是在自挖墙角,损害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事实上,中国领土的传承,靠的从来不是满清的所谓 “法理”,而是中国人民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奋斗,以及国家的综合实力。

回顾历史,每当国家面临分裂危机,中华儿女总是挺身而出,不惜牺牲生命,也要捍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国家危亡之际,组织义军抵抗元军,兵败被俘后,宁死不屈,留下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千古名句,其爱国精神和对国家统一的执着追求,激励着无数后人 。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领土被瓜分,主权遭践踏 。但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而奋斗。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邓世昌黄海海战抗击日寇,再到抗日战争中全民族浴血奋战,最终赢得胜利,收复被日本侵占的台湾等地 。这些历史事件都充分证明,中国人民才是国家领土的真正守护者,民心所向才是中国领土传承的根本动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这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中国军队凭借强大的战斗力,迅速击败了越南军队,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边境安全,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和实力。在南海问题上,中国通过建设岛礁、加强军事部署等措施,有效维护了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在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的实力都得到了显著增强,这使得中国在面对领土争端时,有足够的能力和底气捍卫国家的利益 。

综上所述,“中国领土继承满清论” 是一种罔顾历史事实、充满逻辑漏洞的荒谬观点。中国领土的形成是一个历经数千年的漫长过程,是多朝历代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结晶。

中国领土的法理基础,深深扎根于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认同以及全体中华儿女的坚定守护之中。从秦皇汉武的开疆拓土,到唐宗宋祖的文治武功,每一个朝代都为中国领土的形成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应当以全面、客观、辩证的态度看待历史,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脉络中去认识和理解中国领土的演变 。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更要坚定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坚决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更好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来源:龎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