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论书绝句》里的幽默,是生命本真的态度,更是人生的智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16:27 3

摘要:学习中国书法史,对于一般人来说是略显枯燥的。好在启功先生有《论书绝句》一书问世,自出版以来,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学习中国书法史,对于一般人来说是略显枯燥的。好在启功先生有《论书绝句》一书问世,自出版以来,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

这部作品在诗文水准、语言风范、学术底蕴以及论点视角等方面,都彰显出独树一帜的风格与鲜明的个性。每当展卷品读,仿佛能置身于和煦的春风之中,拨开乌云见明月,令人心境豁然开朗。

幽默里的人生通透

幽默,于启功先生而言,并非刻意为之的表演,而是源自本真的生命态度,是历经世事沉淀后的智慧闪光。

启先生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论述书法之道,调侃人生百态,那些看似浅显直白的话语,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学养,让本来略显枯燥的书法史,换了一幅有趣的面貌。

在那看似轻描淡写的幽默背后,是他高尚人格魅力的自然流露,更是经受过风霜雨雪洗礼后对人生深刻洞察的生动展现。

在《引言》中,先生的自谦之语便充满了别样的趣味。他坦言:

“其中所论,有重复,有矛盾,亦有忍俊不禁而杂以嘲嬉者”。

说罢,并未如寻常文人那般说些请方家教正的套话,而是笔锋一转,俏皮地自解嘲道:

“或以此病相告,乃自解嘲曰:重复者,为表叮咛,所以显其重要性也;矛盾者,以示周全,所以避免片面性也;嘲嬉者,为破岑寂,所以增其趣味性也。强词夺理,其为有痂嗜之读者所见谅乎?”

这般幽默的论述,既不落俗套,又在情理之中,谦逊之中不失气节,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又心生敬佩。

绝句第九十五首中,谈及各书体的优劣时,先生的比喻更是精妙绝伦。他说:

“书体之篆隶草真,有古今而无高下。譬之虫豸,虫先于蛹,并不优于蛹也。卵小于虫,未必美于虫也。”

寥寥数语,便将书体之间并无高低之分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他还曾提及怀素自序卷中的狂草,其中有些行笔反圈,呈逆时针方向,先生每每指着这些笔画向人戏言,称其是得了拉丁笔法。这戏说之中,道理自明,对于那些崇洋媚古的风气,形成了有力的抨击,可谓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谈及《九成宫醴泉铭》时,诗中 “行人不说唐皇帝,细拓丰碑宝大欧” 等诗句,字里行间都透着幽默的智慧。人们路过此地,不再谈论当年的唐皇帝,而是专注于精心拓印欧阳询的碑刻,将对书法艺术的珍视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其中的道理。

凝练中的典雅风骨

凝练,是启功先生文字的另一鲜明特质,无论是诗篇还是文句,他都坚守着典雅而凝练的底线。即便是打趣与戏说的话语,也显现出大俗即大雅的风度,毫无低俗肤浅之感。

其文字的基本特点是:简练整齐,骈散相间、厚积薄发、流畅自然,每一个字都用得恰到好处,仿佛经过千锤百炼。

《自序》中,先生谈及对待古人的看法时,态度鲜明,不主张过于厚古薄今。他说道:

“又见古之得书名者,并不尽根于艺能,官大者奴仆视众人,名高者生徒视济辈。其势其地既优,其迹其声易播。”

短短几句话,便深刻地揭示了古代一些书法家成名的缘由,并非完全凭借艺术才能,权势与名声有时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说得有理有据,力道十足。

绝句第十二首论述蔡京、蔡卞时,先生对于 “四家” 之说颇不以为然。他写道:

“昔人评艺,好标榜四家,诗则王杨卢骆,文则韩柳欧曾,画则黄王倪吴,书则苏黄米蔡…… 其说本自俗不可医。”

读来朗朗上口,简洁流畅,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标榜行为的俗气,展现出他独立的艺术见解。

绝句第五十五首,写到杜牧自书《张好好诗》真迹,其书签出自宣和御笔。此卷辗转流传,最终被张伯驹先生收藏,启功先生获观后,写下了 “三生薄幸,五国仓皇,俱于纸上,依稀见之” 这四句话。

杜牧曾说自己三生薄幸,宋徽宗则被金人掳到五国城,他所珍藏的古书画也散失殆尽,这四句话将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命运巧妙地融合在纸上,曾被张葱玉先生拍案称为妙文,足见其文字的凝练与精妙。

其实,通览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这一百首诗与一百篇注文,都写得从容而典雅,轻松而凝练。而这一百首诗,启功先生又以小行书写就,书法典雅温润,更是文人书法之典范。

那字里行间流淌的,是深厚的学养与娴熟的笔力,绝非那些刻意雕琢、鼓努为力者所能企及。

启功先生的《论书绝句》如同一座蕴藏着无尽宝藏的宝库,每一次品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智慧与美感,让人在书法与文学的世界里流连忘返,感受着启功先生那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风采。

来源:翰墨今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