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东陵,藏在河北那片丘陵起伏的地带,时间仿佛停滞在这里。高高的松柏、斑驳的石像,一切都铺着历史的重量。没有太多矫饰的开场,因为这片皇家的陵区确乎已不需要过多修饰。二百多年权力交替、宫墙旧事,石桥对面,安静得有点不真实。可偏偏,有些命运,就和这片土地绑在了一起。
清东陵,藏在河北那片丘陵起伏的地带,时间仿佛停滞在这里。高高的松柏、斑驳的石像,一切都铺着历史的重量。没有太多矫饰的开场,因为这片皇家的陵区确乎已不需要过多修饰。二百多年权力交替、宫墙旧事,石桥对面,安静得有点不真实。可偏偏,有些命运,就和这片土地绑在了一起。谁会想到,如今还能听到守陵人家的狗吠声?几百年前的清朝皇帝大约想不到吧。
守陵人,就是这样一群显得微不足道却又让人难以回避的人。他们不是官宦子弟,也不是功勋勋贵。有朝一日,皇朝落幕,一纸政令,他们的身份忽然成谜。清东陵鼎盛时,守陵人近千,分布在山林村落,每日巡岗、清扫、礼祭,似乎一切都等着皇家的认可才有意义。太祖努尔哈赤立下规矩——自己的墓地要专人看守,家族子子孙孙不可怠慢。这种话,听来其实不难理解。家族荣誉近乎神圣,权力的延续就是靠这些仪式维系。可等王朝一倒,守陵人自己恐怕都觉得荒唐,真有人会在乎他们的坚守?
清东陵最大,气派得近乎张扬又透出寒意。五帝四后,一群皇子公主并排下葬。陵外高墙,过去守陵人赓续轮换——旗人子弟,甚至连女眷都要协助祭扫,按月领取银两或大米,日子不富足也不算艰苦。他们自小守着这些高高的坟冢,不敢越界,礼节繁多。早些年进陵,只为给“祖宗守门”。其实仔细想,这份工作也不是那么令人羡慕。孤独、清苦、责任重,甚至连笑的时候都要小心翼翼。顺天府档案曾记载,守陵人家隔三差五报修,哪怕是小小的破损也不能拖太久。真怕一犯错,连带家人受罚。
可这一切,都因为时代的闸门关上而摇摇欲坠。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守陵人成为无主之人。不再有朝廷分发粮米,不再有人检点他们的“忠诚”。更糟糕的,是清东陵频繁遭到劫掠。1928年孙殿英一夜悄悄打开地宫,乾隆、慈禧、顺治等多位帝后棺椁被撬开,珠宝流散,尸骨曝晒。守陵人几乎无力反抗。身份的尴尬更甚,有人说守陵人是封建残余,也有人暗地称他们为“皇鬼子孙”,满街指点。他们的坚守竟成了笑柄?不得不说荒唐,但在村口那些老人眼里,守陵人的执拗简直是固执。
即便如此,总有几家拗不过心里那口气。寒冬晚归时,归家的脚步一轻,总得走一眼那口老井,转头对着远处的墓丘自言自语。这种执着讲出来会不会显得可笑?可他们说,那是祖宗的地,就算没了朝廷,香火还要延续。甚至有人偷偷点起香来,怕被革命队伍责怪,每次祭祀都遮遮掩掩。这类故事,从未公开地写进“主流史书”,可在清东陵内外的村落里,老人们常常边糊纸边叹气,觉得自己到底也是“有个交代”。
直到1952年,国家成立清东陵文物保护所,这群守陵人才真正算有了正经的身份。奇怪,朝代灭了四十年,他们还守着?说是守墓,其实生活都快成了问题。可新体制来了,这一份邻里说不清的尴尬变成了文物管理员、文保员。薪水统一发放,活也顺着时代改。那些世代传承的看守,如今变成事业编或合同工,不必再偷偷摸摸。身份也从清朝遗民,慢慢变回“普通人”。他们家里的后代,不再继承“守陵差事”,要考编、要下地,也有人去城里打工。
有些人适应得快,换工作不带犹豫。有些守陵户则久久不能割舍,对皇陵有奇怪的情结,好像这里不是墓地,是命和魂的归处。有一年国家派专员赴清东陵搞保护工程,遇到的难度不是技术,而是本村的老人拦路:“可不能动,哪块砖都是规矩。”但其实没谁能说得清规则是谁定的,书上有,实地却总差点意思。有一次修复乾隆地宫,那砖墙拆开滴水未进,守陵人抹泪说“咱不能让祖宗露相”。笑话么?可轮到你自己怕也会心软。
现在的守陵人,更多成了编制内职工。日常巡逻、接待游人,夏天汗湿衣背,冬天把守冰冷墓门。近年来,清东陵变成热门旅游地,节假日都有游客蜂拥而至。有人穿清装拍照,还有年轻人在石像生前开小卖部。老守陵人背后嗤笑,说“这哪算祭祖”,可也有人站在现代角度,说陵墓就是文化遗产,该开发就开发。其实啊,也没谁说得清孰是孰非。现代人看陵墓,关注管理水平、文物保护价值。有人甚至建议把守陵人职业全数淘汰,交给智能系统监控不行吗?
可也不是每个人都认可。清东陵一些档案显示,1960年代清理地宫时,仅靠机械和新工艺,还真不如守陵人一把老骨头轻拿轻放。很多时候,国家级保护单位靠的正是这一小群顾不得“现代化”的老头老太。有次开发陵区参观专线,遇上了不能动土的“风水线”,年轻策划没人敢拍板还是请了守陵家老二叔来现场“看一眼”。真说得出科学道理?也没有,反正祖上说有忌讳,他点头大家才算心安。
说到底,守陵人身份其实很微妙。一方面,他们摆脱了“封建忠仆”的标签,成了国家雇员。但有时,情感还是骗不了自己,心底总觉得有责任守那片墓丘。甚至是自家老奶奶早年说的话,“你是守墓人,你得给先人遮风挡雨”。这些人对外从不多讲,回到陵园附近散步倒要念叨两句。他们或许早就不信“祖宗显灵”,却又不允许别人轻慢“皇陵规矩”。
他们的生存状况起起伏伏。早年守陵户因身份特殊,生活并不宽裕。后来文物保护有补贴,有的家里翻新了房屋,有的孩子读上大学还考了文保专业。可真要和村里其他人相比,也就算不上多光鲜。吃饭穿衣是靠工资不是靠皇上的俸禄。唯一的特殊,是节日里陵区开放,偶尔旧守陵户会来转转,仿佛是对自家历史的一种见证。要说他们还信仰旧制吗?不见得。可清东陵那一砖一石,还是得有人管。
变革带来新的观念。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守陵人,更像是“文物安全员”,只不过手里揣着钥匙、心里装着旧事。2003年有过一份清东陵遗址修缮计划,找了一些原守陵人做顾问,有的被现代观点说服了,有的却坚持老方法,矛盾处处有。也许新旧观念就该这样碰撞,倒也没谁能说得对。甚至有些老守陵户干脆离开陵区,跑到外地谋生。离开时却还嘴硬说“守陵本来就不是啥大事”。可等到重阳节守灵要祭祖,总还要回来转一圈。
说他们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吗?也许只是自己在守着早已模糊的归属感。可是,陵区里那些斑驳的石兽、落满尘土的碑文,需要有人清扫登记。守陵人或许不再热衷皇家的仪式,但他们依然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踪迹。有人甚至半开玩笑说,等未来再也无人守陵,这份历史是不是也就消失了?
他们的故事常常没有完满的开头和结局。也许坚守并不总是被理解,也可能只是被误解成一份“陈年琐事”。可若没有他们,清东陵还能安静存在今天这般吗?清朝的过去,守陵人的现在,似乎全落在这片石板和老松树影里。现实偶尔不如想象精彩,却恰恰是这些平淡的故事,让人更相信历史其实并没有彻底告别。
来源:悠悠我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