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到底难不难学?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5:32 4

摘要:要说中国古代文化里最让人觉得神秘,又最容易被人望而生畏的书,非《周易》莫属。有人说它是“群经之首”,有人说它是“六艺之源”,但也有人一翻开就直呼“太难了”。那到底《周易》难不难学?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像是易经里的一卦,既有“难”的一面,也有“易”的一面。

要说中国古代文化里最让人觉得神秘,又最容易被人望而生畏的书,非《周易》莫属。有人说它是“群经之首”,有人说它是“六艺之源”,但也有人一翻开就直呼“太难了”。那到底《周易》难不难学?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像是易经里的一卦,既有“难”的一面,也有“易”的一面。

先得从《周易》这本书说起。最早《易》本来是卜筮之书,殷商甲骨文里就有卜辞记载,问天问地问吉凶。周人继承了这一套,把六爻卦象体系整理出来,称为《周易》。孔子读到《易》,感慨万千,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注意孔子这句话——“五十以学《易》”,不是少年学,是五十岁才敢认真学,足见它的深奥。孔子还自叹“假我数年”,可见他觉得自己还没学透。后世注家就说了,圣人都觉得难,普通人一上来当然觉得更难。

可有趣的是,另一边《易传》里又说“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意思是说,《易》的道理其实不复杂,天地阴阳变化,不过就是日出日落、寒来暑往。大家天天都在看,只是没往心里琢磨罢了。就像你问一个农夫,他可能不识字,可他看天望云,照样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什么时候能播种。其实这就是《易》的“简易”之处。所以一难一易,全在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读。

古人学《易》,往往分几个层次。第一层,是学卦爻辞。比如《乾卦》说“元亨利贞”,八个字翻来覆去讲。看似简单,可里面涵义很广,“元”是开始,“亨”是通达,“利”是合宜,“贞”是正固。四个字就把一件事从起始、发展到守成的过程讲完了。你要是觉得这是哲理书,那就往哲学里去理解;要是觉得这是占卜书,那就可以用来算卦。第二层,是学《十翼》,也就是《易传》,那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补充的解释,把天地大道、圣人修身全都往里扯。比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就是出自《系辞传》。这一句后来被无数哲学家引用,成了中国形而上学的根基。第三层,就是用《易》来推演世事,像京房的纳甲筮法,邵雍的梅花易数,都是把《易》作为预测之术来用。你说这三层,哪个容易?哪个不难?

唐代韩愈曾写过一篇《送孟东野序》,里面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古,不知《春秋》不足以言乱世。”可见《易》在古人心里,是谈大道必须要懂的书。可问题来了,懂《易》的人多吗?其实历朝历代,真能精通的人凤毛麟角。东汉有郑玄,唐代有孔颖达,宋代有程颐、朱熹,他们都是靠半生心血去研究才得出心得。程颐就说过:“学者不可不知易。”但同时他又提醒:“易非易也。”这句话像绕口令一样,其实就是告诉你,《易》不是简单之“易”,而是变化无穷之“易”。

说到这里,也许你会想,那是不是得有大智慧、大学问的人才学得了?其实也不全是。历史上有不少人没那么高深学问,却能用《易》学得不错。比如东晋的葛洪,他在《抱朴子》里说过:“《易》者,变化之道也。”他自己一边炼丹修道,一边研究《易》,用的是很朴素的理解,把天地自然变化跟养生之道结合起来。还有宋代的邵雍,他甚至不用占筮,只看草木花开、鸟兽动静,就能推演世事。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梅花易数”,其实也是《易》的一种通俗化应用。可见只要会观察生活,抓住“变化”的核心,未必就难。

那为什么后来的人越学越觉得难呢?一方面是书太厚,卦象太多,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记都记不完,更别说理解。另一方面,是后世注家太多,每个人都往里面加东西,有的往儒学扯,有的往道学扯,还有的往数术上扯,结果越扯越复杂。朱熹在《周易本义》里就感慨过,说自己反复看前人注解,觉得“言人人殊”,难以择其是。到了清代,乾隆还下令编了《周易折中》,想把历代注解统一起来,结果越折中越厚。你想,一个普通读书人一翻开几百卷书,当然头都大了。

不过难,也有难的好处。因为难,才显得珍贵,才显得值得一辈子去琢磨。就像孔子说的,“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其实是把它当做人生成熟之后的修行书。年轻人急功近利,容易把它当占卜工具;到年纪大了,经历多了,再看《易》,会觉得里面说的就是人生的起起伏伏。比如《否卦》说“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一看就是说运势不通的时候,坏人当道,君子做什么都不顺。可你要是想开点,这不就是人生低谷吗?再忍一忍,自然会转到《泰卦》——“小往大来,吉亨”。这不就是告诉人要学会等待变化吗?

其实,《周易》之难,不在文字,而在心境。庄子里有句话,“知天易,逆天难”。你要是顺着天地的理去看,很简单;要是总想拿它去算命,去掌控一切,那就难上加难。古代很多名士,晚年都喜欢读《易》,比如苏轼,他贬官途中还写过《易传》笔记,他说:“予观《易》,见其广大精微。”这八个字,真把《易》的难与易都点透了。

所以,如果问《周易》难学吗?我会说,它难,也不难。难在你想一口吃透,难在你想拿它做工具去算尽世事;不难在你把它当作一本生活智慧书,边看边体会,慢慢就会有收获。孔子都要五十岁才敢认真学,我们现代人不必急于一时。哪怕每天记一卦,拿身边的小事去印证,也能渐渐体会到它的妙处。古人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易》这种书,更是要靠人一点点悟。

到最后你会发现,《周易》的“难”,其实是提醒我们,人生本来就是一门难学的学问,而它不过是给了我们一副眼镜,让我们去看清这场大戏的进退消长。正如《系辞》里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天地的秩序摆在那里,能不能看懂,就看你自己有没有那份心境。

来源:胖老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