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一看,脱口而出:“这是疱疹性咽峡炎,现在正是高发季节。”听到这六个字,芳姨愣了一下,以为是感冒变严重了,结果却是病毒感染,还特地问医生:“喷点酒精能杀毒吗?”医生摇头:“这个用酒精没用。”
最近,芳姨家的小孙子突然发烧,嗓子哑得说不出话,连喝水都疼得直皱眉头。她一边心疼,一边埋怨自己,前几天带孩子去游乐场,人多空气又不流通,回来就这样了。
医生一看,脱口而出:“这是疱疹性咽峡炎,现在正是高发季节。”听到这六个字,芳姨愣了一下,以为是感冒变严重了,结果却是病毒感染,还特地问医生:“喷点酒精能杀毒吗?”医生摇头:“这个用酒精没用。”
病毒叫“柯萨奇A组病毒”,比一般感冒麻烦多了。它最爱找上5岁以下的孩子,尤其托班、小班的娃最容易中招。小孩嘴里起泡、喉咙红肿、嗓子痛,吃饭喝水都难受。家里老人还以为孩子是“上火”,灌菊花茶、涂蜂蜜,结果越弄越严重。关键不是“火气大”,而是病毒在作怪。
小区里王姐的女儿也中招了。她才三岁,上周刚参加完亲子班回来,第二天就开始发烧,到第三天嘴里起了十多个泡,哭着不肯吃饭。王姐吓得赶紧带去医院,医生说:“最近病例多,已经爆发了。”
数据显示,光是最近一所小学就有多名学生感染,而且传染速度快得惊人,一个班里只要有一个孩子中招,很快就能“沾一片”。
很多人以为孩子得的是手足口病,其实不是。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一样,也可能由柯萨奇病毒引起,但它只攻击咽峡,不长手掌脚底的疱疹。区别是,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集中在嘴巴和喉咙区域,疼得更厉害。家长一看孩子没手上起疱疹,就以为不是病毒,结果耽误了治疗。
芳姨最开始也没太在意。她听邻居说,用医用酒精擦擦玩具、喷喷门把手就能预防。她天天拿着喷壶满屋子喷,结果孙子还是中招了。医生告诉她:“这个病毒对酒精根本没反应,它主要通过口水、喷嚏、粪便传播。最重要的是——孩子的手。”
所以王姐现在家里最重要的事就是“盯手”。她做饭时都要瞄着女儿洗手没,不洗不准摸吃的。饭前便后,洗手是最管用的预防手段,比酒精靠谱多了。而且要用流水冲洗,不是随便搓搓就行。她还囤了点泡沫洗手液,孩子喜欢玩泡泡,洗起来也不抗拒。
除了洗手,口罩也别轻视。芳姨开始觉得孩子在家没必要戴,出去也只是对着熟人,没那么讲究。后来医生提醒她:“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尤其在密闭空间,一句咳嗽就能传开一排人。”
她才意识到,地铁、电梯、超市这些地方,口罩就是一层保护网。尤其现在高发季,孩子抵抗力弱,出门戴上,比啥都强。
说起抵抗力,芳姨家老人还坚持每天早上给孩子喝蜂蜜水,说能“润肺清火”。但医生说:“病毒不是‘火’,别用‘清火’的方法治病毒。”关键是孩子生病时要清淡饮食,多喝温水,缓解疼痛,别硬灌食物。
有时候孩子不吃饭,是因为嘴里疼,不是挑食。这一点很多老人不理解,还非逼着孩子多吃几口,结果反而加重病情。
王姐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她婆婆非说孩子不能饿着,给炖了鸡汤,结果孩子喝两口就吐。医生建议:“这时候可以给点温热的米汤、稀粥类的,既能提供能量,又不会刺激伤口。”她换了做法,孩子反而慢慢吃得下了。有时候不是东西不好,是太烫、太油,孩子吃着难受。
再说发烧这事,家里人一看到温度表上去,马上就想退烧。芳姨的老伴甚至还拿出酒精擦身体,说是“物理降温”。医生立马说:“酒精擦身危险,尤其对小孩,容易吸收中毒。”发烧不一定是坏事,是身体在抵抗病毒。真正该退烧,是孩子精神状态差,温度超过38.5℃,再考虑用药。
王姐家的孩子那次烧到39℃,她一边给孩子物理降温,一边观察精神状态。孩子还能玩,还能笑,她就先不急着用药。后来烧退了,医生说做得对,让身体自然应对,有时候比药物更重要。前提是孩子状态良好,家长得盯得紧。
还有一点很容易忽略——玩具和桌面。芳姨家孙子最爱咬玩具,尤其是积木和小汽车轮子。这些东西一旦沾上病毒,放进嘴里就直接感染。医生建议:“玩具要定期用温水和中性清洁剂洗,别用酒精喷。”因为酒精可能残留,对小孩皮肤和口腔都有刺激。
那段时间,王姐家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把玩具、桌面、门把手擦一遍。她用的是温热水和少许洗洁精,擦完后再用清水冲一遍。关键是“擦”,不是“喷”,病毒不是被吓跑的,是得擦掉的。这比买再多消毒喷雾都管用。
小区群里有个年轻妈妈问:“我家孩子得过一次了,还会再得吗?”医生答:“会的,病毒分很多型,得了一种不代表对其他有免疫力。”所以不能掉以轻心。一个孩子感染后,家里其他人也要注意防护,不然全家轮着生病。尤其是老人,抵抗力差,感染后症状比孩子还重。
芳姨听了这些,才知道自己以前想得太简单。她以前以为“干净卫生”就是家里不乱、勤打扫,没想到“病毒干净”是另一回事。不是看得见的脏,而是看不见的病毒残留。后来她学聪明了,出门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孩子也养成了习惯。
王姐和芳姨都说,现在不敢掉以轻心。她们常提醒群里的妈妈们:“疱疹性咽峡炎不是小事,别以为只是口腔问题,其实可能引发高烧、脱水,甚至并发脑炎。”听起来吓人,其实防得住,只要把该做的做好,不慌不怕。
每年这个季节,儿科门诊都特别忙。医生们每天接诊几十个类似病例,有的轻,有的重。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发烧、口腔红肿、拒食,别拖,早点去医院确诊,别自己乱猜。早判断、早处理,恢复得才快。
王姐现在总结出一套“病毒季节生存法”:出门戴口罩、回家洗手、饭前检查小手、玩具定期清洗、孩子不舒服马上就医、不用偏方、不信土法、安安心心过每一天。她说这不是紧张,而是有备无患。
芳姨也说得很实在:“不是怕病毒,而是要懂病毒。”她现在每天都和老伴一起看孩子洗手,吃饭时注意食物温度,出门时提醒戴口罩。她说:“不是医生教会我,是这次生病让我彻底明白。”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疱疹性咽峡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柯萨奇病毒感染防控手册》
3. 北京儿童医院.《病毒性疾病与儿童防护》
4. 上海市疾控中心.《儿童常见传染病防控建议》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科感染性疾病处理流程》
来源:金医生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