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航天总师的报纸情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5:09 4

摘要:我与航天报的情缘已有30年了。航天报是我们建设航天强国的一个重要宣传阵地,在发扬博大精深的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航天报的宣传,航天青年人才能够学习、了解并传承发扬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同时学习航天知识,积累航天经验。

我与航天报的情缘已有30年了。航天报是我们建设航天强国的一个重要宣传阵地,在发扬博大精深的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航天报的宣传,航天青年人才能够学习、了解并传承发扬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同时学习航天知识,积累航天经验。

深入一线,传播真实故事

20世纪90年代,我在中国航天科工三院担任总师职务。当时,我们经常到戈壁滩去做试验,试验队有上百人,大部分队员都是年轻人。《中国航天报》刊登了试验队的事迹,院里的年轻人通过报道了解了我们团队的事迹后,都说要向我们学习。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鞭策,也是之后努力的方向。

时任中国航天报社总编辑石磊了解到试验队在戈壁滩艰苦奋战的故事,就与时任三院党委书记于世元联系,要求到试验队去采访。她到试验队后,和我们一起生活工作,一起讲故事。她曾在内蒙古插过队,人特别好,讲的也是到内蒙古插队的故事,例如,如何向牧民学习、大草原多么美丽、生活多么艰苦等。我们则讲试验队里大家一起归零、攻关的故事。当时,大家心气特别高,加班加点,干起工作来一夜不睡是常有的事。这些都被她一一记录下来,在报上做了精彩详尽的报道。

后来,石磊这种深入到科研一线的做法,在报社年轻记者中也得到了传承,很多记者都到试验队采访报道过。他们跟随试验队的脚步,辗转在高原、戈壁和海边,与我们一起工作生活,与试验队员们交流、交谈、交心。之后,他们把这些真实的故事刊登在航天报上,我们阅读时感到特别亲切。实际上,这是一种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的传承。

宣传试验队的事迹和精神,可以使年轻人受到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的感召,让他们在科研的第一线,特别是艰苦的试验场茁壮成长,有助于我们展开传帮带。

妙笔生花,助力国计民生

2003年~2013年,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履行职责。从那时起,航天报的记者们就到两会上去采访我。当时,索阿娣等记者不辞辛苦,跟随我们来到住处,了解全国两会精神,把航天系统需要向上反映的提案传播出去。我记得,有一次索阿娣的腰受伤了。但每天早晨,她都很早来到会场,即便腰疼得很厉害,但她还是坚持着,让我非常感动。

航天精神和航天文化靠什么传播?是靠我们有作为、有担当的航天报记者,用一支支生花妙笔,将智慧和真情凝聚在笔端,让航天报国的情怀一点点传播开来。

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的10年中,我写了约20份提案,绝大多数都被采纳了。在全国两会期间,航天报的记者会帮助我,针对我提出的提案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提案,其中一个是撤销杜家坎收费站。杜家坎外号“堵大爷”,堵车是那里的常态,阻碍了北京城南的发展。收费站建设之初定的是收费还贷,2010年前后,收费已经足够还贷的款项。于是,我写了撤销杜家坎收费站的提案,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航天报的记者们也帮我去征求意见,了解情况。但是连续写了3年,提案都没有通过。

到第三年年初,事情终于有了进展。北京市发布的“2024年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提到研究制定京港澳高速杜家坎收费站向外迁移方案。这对北京市城南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也是我们政协委员为民众、为企业做的一件有益的事。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感到很光荣。当然,这背后也离不开航天报记者们的大力支持、帮助与呼吁。

第二个提案与云岗航天城修地铁有关。这是云岗航天城大部分职工向我反映最多的一件事。这个提案我提了两次,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黄艳(时任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的大力支持。在航天报记者的帮助下,我与黄艳交流了航天城交通的不便利,比如从和平里到云岗上班,要坐一个多小时公交,好多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如果云岗航天城能通地铁,对航天城的职工来说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也是对航天事业的大力支持。

黄艳非常支持这个提案,说可以通过延伸现有地铁站的方式,为后续云岗航天城通地铁打下基础。前段时间,我得知一个好消息,北京市已经确定云岗航天城可以通地铁,即1号线延长线,2027年上半年就可以通车。不管是对这个地区来说,还是对云岗航天城的广大职工来说,这都是一个好消息,能够带来很多便利,促进航天事业的发展。

传承经验,搭建学习平台

航天报还是一个传承经验、交流经验的平台。

50年的航天科研工作,使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工作经验。航天报的赵屾总编辑曾邀请我写一篇关于归零的漫谈。于是,我重点提出了一些案例,这些案例包括设计、生产工艺、试验和环境条件等各方面,以及元器件相关技术归零的经验和做法。在保密许可的前提下,在航天报上刊登归零经验总结,我认为是很好的经验传承。点击链接阅读该文章「链接」

这篇文章在航天报登载后,受到了广泛好评,很多专家都打来电话咨询。值得高兴的是,技术归零通过航天科研人员的努力,形成了一个技术标准,即技术归零的五条标准——定位准确、机理清楚、故障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这些标准经过航天人的努力,已经上升为国际标准,在国际上广泛流传。这是中国航天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结晶。

2010年~2025年,大概15年的时间里,我担任中国航天和世界航天十大新闻评选的评委会委员。每年12月左右,我们就开始评中国航天十大新闻和世界航天十大新闻。评委要了解很多航天技术上的进步、难点和突破等。

我一直把航天报作为学习的平台,平时经常翻看,进行积累、记录、学习,也因此了解了很多东西。作为评委,特别是作为评委会主任的那几年,我需要带头了解航天重大新闻的特点、关注点、亮点和值得推荐的地方。在评选十大新闻时,航天报成了我的学习平台,让我收获了很多。

我相信,在我们建设航天强国的征途上,航天报一定能够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来源:中国航天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