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离开部队5年,忙碌的工作与生活让我对那段热血岁月的记忆时而模糊,却又时常在心底泛起思念。前段时间,借探亲之机,特意故地重游。原本想着只是重温往昔战友情,回去看看老部队的营房,看看王杰班和王杰事迹陈列馆。但是以退役军人的身份再次踏上那片土地,再次参观王杰班和王杰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若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离开部队5年,忙碌的工作与生活让我对那段热血岁月的记忆时而模糊,却又时常在心底泛起思念。前段时间,借探亲之机,特意故地重游。原本想着只是重温往昔战友情,回去看看老部队的营房,看看王杰班和王杰事迹陈列馆。但是以退役军人的身份再次踏上那片土地,再次参观王杰班和王杰事迹陈列馆,却有了深层次的感悟。
那天,再次踏入熟悉的部队营区,心中满是感慨与激动。曾经在这里挥洒的汗水、度过的青春岁月,曾经的热血记忆瞬间涌上心头。道路两旁挺拔的白杨,如同记忆中的战友,依旧身姿笔挺。听着战士们熟悉的口号声,尤其是看到朝气蓬勃的他们热火朝天的训练场面,仿佛将我拉回了那段充满激情的时光。想当年咱也是这个年纪,想当年咱也是口号喊得震天响,想当年咱也是不服输的劲头-----
跟随老战友的脚步,我来到了王杰生前所在连。宿舍里,一切都依旧是那样井井有条,墙壁上,是对王杰精神给予了高度肯定,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还勉励大家努力学习践行“两不怕”精神,争做新时代王杰式的好战士。这些话语,如同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让王杰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和更强大的传承动力。
在写满光荣、写满奉献的连队荣誉室里,现任王杰班班长黄龙的深情讲解让我重温那段时光,我深切感受到对老班长的崇敬和对王杰精神的传承。黄龙自豪地介绍,这么多年来,王杰班始终以王杰为榜样,在训练和生活中践行着王杰精神。4年前,“王杰班”由工兵班转型装甲步兵班,聚焦转型,全班立下“三铁”规矩:训练时间一秒不能少,规定时间外加练;规定内容一个不能落,不达优秀不罢休;训练强度一点不能降,每周2次8公里武装越野,每月2次20公里拉练。战士们不怕吃苦,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换装某新型两栖步兵战车不足白天,“王杰班”首次实弹射击全部命中目标。这种刻苦训练、勇攀高峰的精神,正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二新一代的王杰班战士,也用自己的精气神生动的告诉我们,“王杰”依旧在,“王杰”永远在!
离开王杰班,来到了王杰事迹陈列馆。一进入展厅,王杰扑向炸药包的雕塑便映入眼帘,那英勇无畏的姿态,瞬间将我带回到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1965年7月14日清晨,时任工兵班班长的王杰用自己的身体压住炸点,以生命保护了在场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他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自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誓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陈列馆内那一页页泛黄的日记,真实记录了他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日记中“入党是我的要求,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别人能入党说明别人条件已经具备了,自己还不具备,还有工作没做到家,自己没入党,不埋怨别人,不埋怨组织,是我做的不够。”这种正确对待个人得失、一心向党的精神,之前就曾经感动了我,现在依旧令人动容。
退役之后又有幸从事财务工作,这几年的工作中王杰的“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的“三不伸手”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既让我收获了工作和事业上的廉政安全,也使我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赞许。
“王杰的枪,我们扛;王杰的歌,我们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为革命,永远跟着党……”纪念王杰的歌曲被一代又一代人传唱至今,“两不怕”革命精神被广为传颂,历久弥新。而“三不伸手”精神,则提醒着我们要保持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品质。在面对各种诱惑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为物质利益所动摇,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也许,我这一辈子是“离不开”这座营房、“离不开”王杰了。
故地重游新感悟,凝聚力量再前行。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我会继续将王杰精神融入到工作中。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勇于担当,积极解决问题。同时,秉持“三不伸手”精神,廉洁奉公,坚守职业操守,努力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地方建设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三剑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