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逢清明节,在地处晋陕蒙交界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家家户户支起铁制鏊(ào)子,烙制米香四溢的米黄儿。
每逢清明节,在地处晋陕蒙交界的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家家户户支起铁制鏊(ào)子,烙制米香四溢的米黄儿。
购买者络绎不绝。
4月4日一大早,记者在龙口镇马栅老街看到,已有不少摊主开始支起小火炉,架上油亮的鏊子,准备摊黄儿,不时有顾客前来购买。
“我老家是这里的,现在居住在沙圪堵镇,每年过清明,我都要来这里买点米黄儿,回去给家人们尝一尝。”顾客王女士说。
制作程序类似于煎饼。
在邬二婵的摊位前,她将精心准备好的米糊舀到烧热的鏊子上,随着“慈慈”声响,米糊迅速凝固,不一会儿,一张色泽金黄、香气扑鼻的米黄儿便新鲜出炉。
“做了八九年了,用的是当年的新糜子,推成米后用开水淘,淘过以后再用开水泡,泡上一天多,第二天就可以磨,磨下以后再撕,撕好以后再发,发好以后就可以用苏打,把苏打兑上就可以摊了。”摊主邬二婵说。
香甜的味道老少咸宜。
邬二婵告诉记者,每到清明节的时候,米黄儿的生意特别好,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1000张左右。许多在外工作的游子,回家后都会特意来品尝米黄儿,感受家乡味道。
“用这个黄鏊子摊出来的米黄儿又香又好吃,如果用其他的比如电饼铛等摊出来就没这个好吃。现在人们生活条件虽然好了,但是每到清明节的时候,人们专程来马栅吃传统的米黄儿,吃的是记忆,吃的是味道。”邬二婵介绍。
清明吃米黄儿,是准格尔旗延续多年的习俗。米黄儿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氛围,更是一份连接过去与现在、故乡与游子的情感纽带。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毛锴彦
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慧琴 韩媛
新闻编辑:莎日娜
来源:内蒙古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