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在”到“无”: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解锁存在的终极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1 13:45 2

摘要:“我为什么存在?”“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听起来像深夜emo时的灵魂拷问,但海德格尔却用一本500多页的哲学巨作,试图给出一个终极答案。

大家好,欢迎来到“畅读万卷书”!今天我们要探索一本堪称“哲学界珠穆朗玛峰”的巨著——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我为什么存在?”“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听起来像深夜emo时的灵魂拷问,但海德格尔却用一本500多页的哲学巨作,试图给出一个终极答案。

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1889年出生,活到了1976年。他用哲学的方式挑战人类对“存在”的理解。他的《存在与时间》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影响力堪比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海德格尔就像哲学界的“钢铁侠”,他不满足于前人那些“存在是啥”的老套答案,像柏拉图、康德那样把存在抽象化。他觉得,哲学家们讨论了上千年“存在”,却忘了问最基本的问题:“存在到底是什么?”于是,他决定从头开始,重新定义这个问题。

海德格尔在书的开篇就抛出了一个炸裂的问题:“存在是什么?”注意,他不是问“有什么东西存在”(像桌子、手机、你家猫),而是问“存在本身”是个啥玩意儿。

举个例子:你现在坐在沙发上听播客,手机在你手里,耳机在你耳朵里,这些东西“存在”,对吧?但海德格尔会问:这些东西为什么存在,而不是“不存在”?更进一步,你为什么存在?你的人生、你的焦虑、你的梦想,为什么会以这种方式“存在”?

这问题听起来有点烧脑,但别怕!海德格尔发明了一个超级酷的概念来帮我们搞懂——“此在”。这个词是整本书的灵魂,咱们接下来就来拆解它。


海德格尔创造的“此在”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指你、我、他——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德语里,“Dasein”直译是“在那儿存在”,听起来有点拗口,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你的“存在ID”,是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特标签。

举个例子:你打开一款开放世界游戏,比如《赛博朋克2077》,你操控的角色有自己的名字、技能、故事,对吧?在海德格尔看来,你就是现实世界的“玩家”,而“此在”就是你的角色ID。你不是简单地“活着”,而是通过你的选择、行动、情绪,来“定义”你的存在。

但问题来了: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此在”吗?还是说,你只是随波逐流,活成了别人眼中的“NPC”?


海德格尔说,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此在”都处于一种“沉沦”状态。啥叫沉沦?就是你被日常生活琐碎的事儿淹没了,活成了“常人”。

你早上醒来,刷了半小时抖音,点了杯美式咖啡,996加班到深夜,回家瘫在沙发上看综艺……这些行为让你觉得自己“很忙”,但你有没有停下来问一句:“我在干嘛?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海德格尔说,这种状态就是“沉沦”。你被社会潮流、朋友圈点赞、短视频算法裹挟,活成了“大家都在这样做”的样子,而不是真正的“自己”。

好消息是,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可以从沉沦中“醒”过来。他提出了一个很酷的概念——“存在的呼唤”。这不是啥神秘的声音,而是你内心深处那种“想搞清楚自己为啥活着”的冲动。
比如,你有没有试过半夜躺在床上,突然觉得人生好迷茫?或者在公司开会时,盯着PPT发呆,脑子里冒出一句:“我为啥在这儿?”这就是“存在的呼唤”在敲门!海德格尔说,这种时刻是你“此在”觉醒的机会,提醒你要去追问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有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观点:要想真正理解“存在”,你得直面“死亡”。他不是让你去emo,而是说,死亡是“此在”的终极边界,是你存在的“deadline”。

人生就像一部电影,你知道它总会结束,但你不知道片长是90分钟还是120分钟。海德格尔说,正是因为死亡的存在,你才会意识到时间的珍贵,才会去思考“我该怎么活”。

他把这叫“向死而生”。意思是,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终将死亡,你才会认真对待当下的每一刻。


现代人焦虑得不行:房贷、职场竞争、社交压力……海德格尔会说,这些焦虑其实都指向一个更深层的东西——对“无”的恐惧。

“无”是什么?不是你钱包空了的那种“无”,而是存在本身的空虚感。比如,你996加班赚了钱,但还是觉得人生没意义;你刷了一晚上短视频,却觉得时间被偷走了。这种空虚感,就是“无”在作祟。

海德格尔的药方是:别逃避这种空虚,拥抱它!当你直面“无”和“死亡”,你会发现,焦虑其实是个信号,提醒你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存在。比如,下次你焦虑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怕失去什么?”


海德格尔说,“此在”的核心特征是“时间性”。啥意思?就是你的存在不是静止的,而是像一条河流,始终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流动。

比如,你现在的每一个选择(比如听这个播客),都受到你的过去(比如你对哲学的兴趣)影响,同时也指向你的未来(你想搞懂存在的意义)。海德格尔把这叫“此在的时间结构”:

过去:你的“被抛”。你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没得选,比如你生在哪个国家、哪个家庭。

现在:你的“沉沦”或“觉醒”。你是随波逐流,还是主动追问存在的意义?

未来:你的“筹划”。你对未来的期待和目标,决定你现在怎么行动。


举个例子:你打开外卖App,纠结吃麻辣烫还是汉堡。这其实是个“时间性”的微缩版:

过去:你昨天吃了披萨,觉得有点腻(被抛)。

现在:你在App上刷来刷去,陷入选择困难(沉沦)。

未来:你想着明天要健身,所以选了个轻食沙拉(筹划)。
海德格尔会说:你点外卖的这个小决定,其实是你“此在”在时间中的一次微型表演。你每时Clicked to retry 每刻都在通过选择“筹划”你的存在。


好了,咱们来点新奇的!如果把海德格尔的哲学比作一款游戏,《存在与时间》就是一本教你怎么“玩好人生”的攻略书。
想象一下:你出生时被随机分配到一个“元宇宙游戏”里,角色ID叫“此在”。这个游戏没有明确的通关条件,但有几条核心规则:

你有自由,但也有边界:你可以选择职业、兴趣、朋友,但你逃不过“被抛”的起点(比如你的家庭背景)和“死亡”的终点。

你会遇到“沉沦”的陷阱:刷短视频、追热点、随大流,这些都是游戏里的“低级任务”,让你忘了主线剧情。

“存在的呼唤”是你的主线任务:游戏会时不时给你提示(焦虑、迷茫、空虚),提醒你要去追问“我是谁?我要干啥?”

时间是你的核心资源: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在消耗“时间点数”,所以要谨慎分配。

怎么玩好这款游戏?
海德格尔的建议是:别做“NPC”,做“主角”!

觉醒:当你感到焦虑或空虚时,别逃避,停下来问问自己:“我在怕什么?我真正想要什么?”

真实性:活出你自己的存在,而不是活成“常人”眼中的样子。比如,别因为“大家都买房”就逼自己买房,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啥。

向死而生:把死亡当作“游戏倒计时”,提醒自己别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上。
海德格尔的目标不是让你变成哲学家,而是让你活得更“真实”。他相信,当你直面“无”、拥抱“时间性”、听从“存在的呼唤”,你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方式。

海德格尔留给我们的最大礼物,就是让我们意识到:你有权力定义自己的存在,哪怕这个世界再喧嚣、再混乱,你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主线剧情”。


今天就到这里,别忘了点赞、订阅、分享给你的朋友,下期见!

来源:每一次发现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