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人学书法的人数是历代所不能比的,在古代只有一些书香门第,能够读得起书的人才有条件练习书法,这类人不足一成,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讲,识字尚且困难,书法更是离他们比较远。
当代人学书法的人数是历代所不能比的,在古代只有一些书香门第,能够读得起书的人才有条件练习书法,这类人不足一成,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讲,识字尚且困难,书法更是离他们比较远。
所以关于书法的技巧方法以及一些名家碑帖,往往在少数文人手中流传,这也是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谈到的书法谱序中的人物。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
到了今天,每个人都可以练习书法,但是在没有名家指点的情况下,很多人练习走了弯路。
当代很多人由于受到了田蕴章和田英章两位先生影响,学习欧楷者很多,这使得欧体楷书成为了当下很热门的字体。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
欧阳询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楷书四大家”之一,其书法险绝峭拔,被誉为“楷书的极则”,学习欧体楷书从欧阳询的楷书入门,是没有问题的。
学习欧楷要对于欧体楷书的碑刻作品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欧阳询的楷书没有墨迹流传下来,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
他平生的楷书碑刻作品很多,早年时候欧阳询写下了险绝峭拔的《皇甫君碑》,这件作品点画瘦劲,笔力劲挺,是典型的北朝风貌,同时在笔法上又融入了南朝的风韵,是隋碑当中的一件“神品”。
74岁的欧阳询奉敕写下了著名的《九成宫碑》,《九成宫碑》固然极好,但是其险绝之势蕴含在平正当中,对于细节的把握极其精准,初学者学习这件作品颇有难度。次年欧阳询写下了 《化度寺碑》,此碑在后世影响力极大,成为众多欧楷练习者入门的佳作。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
晚年的欧阳询又写下了《虞恭公碑》、《李誉墓志》等等作品。
我们今天介绍一件冷门的欧阳询作品,此作叫做《兰亭记》!
欧阳询写的这件楷书《兰亭记》,是近年来才被世人挖掘的一件作品,此作在笔画上颇有挺拔秀逸的风貌,在结体上也尽显险绝风貌。此作在1984年的时候,被收录进了《中国书法大辞典》。
3年之后,田蕴章先生见到了此作的原石,在对原石进行反复地推敲与考证之后,田蕴章先生认为此作应为欧阳询亲笔之作,传至今日,殊为难得!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
欧阳询的这件《兰亭记》,在用笔上尚未摆脱北朝碑学的风貌,整体的气息没有以上诸碑的平和韵致,所以此作若是欧阳询亲笔所书的话,应该是其早年的作品。
欧阳询作为在楷书领域贡献最大,独创性最高的一位书家,其书法并称“二王”正脉,又能别处机杼,在艺术上取得极大的进步,是后人值得终身临摹的对象。
欧阳询楷书《兰亭记》
关于欧阳询这件《兰亭记》是否是真迹,虽有一些专家给出了肯定答案,但仍旧存在争议,但是对于后世的学习者来讲,即便存在争议,也不能否认,这是一件上承的欧楷佳作,完全可以比肩晋唐名家,对于学习者终生有益。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南朝陈黄门侍郎欧阳纥之子。
隋炀帝时,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受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十五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4]
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这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与欧阳通合称“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包括: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1]
家世背景欧阳询的祖父欧阳頠历任使持节、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要职。欧阳询的父亲欧阳纥二十岁随父从军,骁勇善战,后来子承父业,任都督交、广等十九州诸军事、广州刺史等职。
少年流离欧阳询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其出生地没有明确记载,一般认为他出生于衡州(今衡阳市)。 [14-15]
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十月,欧阳纥举兵反陈,次年二月兵败被杀。欧阳询因为年幼被亲友藏匿而幸免于难,并被父亲旧友江总收养。 [14] [16]
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四月,陈朝灭亡,江总入隋,受召为上开府仪同三司。欧阳询随养父江总到长安,居住在长安敦化坊。开皇十四年(594年),江总去世。 [17]
官场生涯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欧阳询任太常博士,并协助杨素编纂《魏书》。 [18]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宇文化及自称天子,欧阳询作为朝臣亦被他掳持。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窦建德攻破聊城,欧阳询被夏国留用,授予太常卿一职。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于虎牢,平定河北。欧阳询和虞世南等入唐,后来因为他在隋朝时与高祖李渊交情甚厚,所以被授予给事中一职,当时年已六十五岁。同年七月,李渊诏令欧阳询为新货币制词并题字,即开元通宝。
在大唐盛世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故也称为“欧阳率更”。 [1]
贞观年间(626年-649年),欧阳询以八十多岁的高龄逝世(或说卒于641年,时年八十五岁)。
欧阳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书法家,“唐初四大家”和“楷书四大家”之一,其楷书字体被称为“欧体”。宋代雕版印刷浙本多沿用欧体字。到明万历时,演变为今印刷所用宋体字。《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楷书代表作之一,被称为“天下第一铭”“天下第一楷书”。 [26-27] [28-31]欧阳询传世书迹还有《仲尼梦奠帖》《卜商读书帖》《化度寺邕禅师塔铭》《温彦博碑》《皇甫诞碑》等。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9]
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神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敧正。
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枯形,复不可肥,肥即质浊。细详缓临,自然备体,此是最要妙处。贞观六年七月十二日,询书付善奴授诀。 [2]
八诀
所创的“欧阳询八诀”书法理论具有独到见解。对明代人李淳的八十四法,清代人黄自元结构92法的著述,均有启示。 [2]
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欧阳询应诏与人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七年书成,询撰序言。全书凡100卷,分48部。此书征引古籍达1400余种,这些古籍后来大多散佚。赖《艺文类聚》保存诸书许多重要内容。
来源:贤贤话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