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搜第一的那条阅兵动图,被百万网友来回转发:仪仗踢着正步走来,镜头却拐到观众席的王雷脸上——弹幕瞬间刷满“戏霸又来了?
热搜第一的那条阅兵动图,被百万网友来回转发:仪仗踢着正步走来,镜头却拐到观众席的王雷脸上——弹幕瞬间刷满“戏霸又来了?
”
同样的镜头,切到唐国强,网友冷笑一句“又缺奶粉钱了?
”
三天了,话题没掉出前十。
两位演员站在国家最高规格的方阵里,却像被放大镜盯着,每一道皱纹都要接受审判。
先说王雷。
去年《铁血先锋》杀青日,群演手机爆出一段小视频:他蹲在导演取景器旁,指着监视器喊“这条要重剪”。
视频没有前因后果,全网却替他总结出八个字:抢戏成瘾、逼走编剧。
其实更早的《陆战之王》时期,就有人暗戳戳吐槽他“改戏改到隔壁主演只剩背影”。
这次王雷阅兵当天连发三条微博,角度都是仰视国旗,评论区立刻被“蹭热度”刷屏。
有人扒出,他每次遇到重大活动必开九宫格,点赞数暴涨五倍。
粉丝辩白“真爱无价”,黑粉回怼“流量算钱”,两边吵翻天,平台干脆把话题挂上“爆”。
再看唐国强。
阅兵前一天,他刚录完一档怀旧综艺的补录镜头,连夜飞回北京。
节目单流出,通告费一栏空白,网友仍不买账:“拿国家通告补贴家用?
”导火索是年初那条保健品广告,老爷子握着话筒说“爸妈的健康不能等”,镜头一闪而过他大儿子坐在轮椅上的剪影——有人截图发到论坛,“利用孩子带货”的帽子就扣上了。
直到军属圈有人贴出旧照:唐国强穿87式军装给边关哨所做慰问演出,脚下还是一双打补丁的老解放鞋,评论区画风才缓和一些。
说白了,网友不是恨两个人进广场,而是恨“明星抢了谁的红利”。
阅兵嘉宾名单出来当晚,有博主列了个表:科学家、抗疫医生、边防战士……名额本就紧张,演员一占就是俩。
情绪被点燃,最顺手的方法就是翻旧账。
王雷的“戏霸”人设和唐国强的“带货晚年”恰好是最显眼的箭靶。
但有一件事被多数人无视:嘉宾审核卡得极严,政审、作品、口碑一道筛子。
王雷能去,因为他近年主旋律刷脸,片酬压得比市场价低三成,导演还说过一句“只要角色立得住,他肯少拿钱”。
唐国强更特殊,80年代从军艺毕业就进总政话剧团,离休金不高,母亲今年九十二,一双儿女都需终身陪护,经济压力放在那儿。
团队没出来哭穷,粉丝却偷偷贴出老人住院缴费单——每天药费四位数,看得人心里一揪。
情绪之外还有个冷知识:阅兵观礼名额分给各条战线,军人占6成,文化口只象征性给不到20个位。
演员只是其中很小一撮,真正被镜头扫到的几率本来不大。
导播切王雷,是现场信号出错,原本应切老兵方阵;切唐国强,纯粹因为他坐第三排,离标兵最近。
两条误切的镜头,成了全网狂欢的焦点。
回到最初那句弹幕——“戏霸又来?
”——它背后的潜台词其实是: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样的尺子,去量一个人的“爱国”。
是看他镜头前说得多,还是看他默默做过什么?
是让艺人永远活在角色里,还是允许他们也有拖家带口的不体面?
广场上的方阵早已散去,键盘上的口水仍未干。
有人在超话里贴出唐国强92年在高原哨所唱《小白杨》的老视频,画质糊成一片,仍有十几万转发。
也有人把王雷跑剧组公益行、给老兵加戏的小故事剪成三十秒短片,点赞冲到第一。
流量就像潮水,退去后总会露出点东西:或许是一句迟到的“谢谢”,也或许是一张迟到的缴费单。
爱国这件小事,终究不是靠广场上一秒钟的特写,而是日常里没被镜头拍下的那部分。
来源:空气猫的老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