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写工作总结,用AI做个PPT;外出游玩,AI直接生成详尽旅行攻略;工厂里,人形机器人正在车间来回穿梭忙碌地巡视;医院内,手术机器人精准定位和导航,大大提高复杂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田野间,“无人驾驶+AI”助农智慧春播……
【QMG青岛广电·回澜听涛出品】
人工智能有多“能”?
写工作总结,用AI做个PPT;外出游玩,AI直接生成详尽旅行攻略;工厂里,人形机器人正在车间来回穿梭忙碌地巡视;医院内,手术机器人精准定位和导航,大大提高复杂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田野间,“无人驾驶+AI”助农智慧春播……
图源:网信山东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澎湃之势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重构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各经济体对于人工智能的战略布局也在持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
在关键历史机遇面前,人工智能成为国家之间的“战略必争领域”,亦是城市之间竞争的焦点。
眼下,驱动人工智能这一发展“新引擎”,国内多地政府大动作不断:
2月,山东、河南、安徽等多地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聚焦“人工智能”进行集体学习,并邀请相关专家现场作辅导报告;3月,浙江面向全省干部,开启了为期4个月的人工智能专题大培训,旨在帮助全省干部了解人工智能的战略布局和宏观政策……
从领导班子带头集体学习探索、主动拥抱AI的行动中也不难看出,各地发力人工智能的紧迫感,越来越强了!
在这场关键突围中,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青岛,也正立足禀赋,踩下发展的油门。
01
不入局,就出局。
就在2月18日,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主持召开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座谈会,与相关企业面对面,倾听企业的意见建议,进一步研究部署未来重点工作。
事实上,聚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青岛早就“抢滩登陆”:
早在2014年,青岛便率先制定人工智能推广应用支持政策,是国内最早布局人工智能产业的城市之一;
2019年,青岛正式获批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其中的重要任务便是在重点领域为AI技术的创新应用探路;
2023年,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揭牌运营,以专业园区为资源配置枢纽,更深层次切入产业链、站稳生态位,目前园区内已集聚人工智能企业260余家;
在青岛最新提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当中,人工智能又被列为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其地位被进一步强化。
多年来的深耕布局,为青岛竞速人工智能赛道奠定信心和底气,但赛场“硝烟弥漫”,如何抓住新机遇抢占“高地”?
这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更是一场生态重构战。良好的产业生态,是人工智能产业葳蕤生长的“养料”。
从企业集聚程度来看,青岛已拥有人工智能企业500余家,构建了一条产业深度融合、创新要素集聚、成果转化显著、服务内容完善的完整产业链条;
从空间布局来看,依托人工智能产业园的集群效应,青岛已形成以崂山区人工智能产业园为主承载区,西海岸新区光谷软件园、市南元宇宙产业创新园等为特色承载区的“一核多点”发展格局。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青岛智算谷)园区效果图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持续优化,集群效应凸显,带动产业持续进阶,截至目前,青岛的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突破7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首批全省首批数字产业集群和支柱型雁阵集群名单。
产业竞速的背后,拼产业环境,同时也拼政策环境。
近年来,青岛陆续发布《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青岛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出台《青岛市省级“产业大脑”建设奖补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以更清晰的路线图、更实在的奖补助力产业腾飞。
02
筑基突围,夯实AI算力“新基建”
在人工智能领域,算力即实力。
伴随着生成式AI大模型、垂直行业模型和端侧大模型的应用和推广,算力需求井喷。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先进计算暨算力发展指数蓝皮书(2024年)》,2023年全球计算设备算力总规模为1397EFlops,增速达54%,预计未来五年全球算力规模仍将以超过50%的速度增长。
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算力,谁就拥有未来。
作为资源型要素,先进算力的获取离不开新型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
眼下,位于崂山区的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内完成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海之心”计算中心“双算力”布局;总投资13亿元的青岛超级算力中心项目已于今年年初正式备案获批,建设规模将达4000P;华为、腾讯、浪潮、阿里云、鹏博士等全球领先算力服务商接连落地,目前全市算力基础设施相关的企业达4.9万家,构建起多元算力生态。
算力新基建驱动人工智能产业质效升级,但供需匹配不均、效率不高依旧是算力发展的痛点。
为打破这一“瓶颈”,青岛上线了全市算力调度服务平台,接入9家算力中心,平台注册企业超500家,服务企业60余家,通过全市算力“一张网”对算力资源池进行统一纳管和编排调度,构筑起新型、高效、智能的算网服务能力体系。
同时,随着中国算力平台(青岛)城市节点启动,青岛正积极链接全国算力大市场,形成更完善的算力产业生态链,与更多地区携手发展。
拥有算力,亦要用好算力。为进一步提升算力服务效能、降低中小企业算力使用成本,青岛创新推出算力券,计划每年发放总额不超过2000万元的“算力券”,给予企业最高100万元补贴,支持企业购买算力服务,降低算力使用门槛。
03
场景为王,孕育AI试验场
AI的真正价值,在应用层面的实际效能——将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中,解决现实问题,推动行业转型,才是AI竞争的终极目的。
海洋是青岛的天然禀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皆有布局,为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如,在海洋科学领域,面向海洋状态变量预报研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大模型——“琅琊”海洋大模型可以一次性预报未来1至7天的温度、盐度、海流等全球海洋状态变量;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借助海浪大模型WaveCastNet,可以将监测范围精度提升到5至10米内,波浪预报的精度和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当前,青岛已围绕海洋气象预报、海洋灾害预警、海洋药物筛选与研发、海洋信息智能感知、海洋水下自主无人系统研发等垂直领域,梳理出近百个应用场景,浩瀚的海洋为先行先试开展海洋大模型建设应用打开更大空间。
此外,青岛产业基础深厚、工业门类齐全,强大的制造业根基也为“人工智能+”行动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在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里,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 Lite正在进行车辆质检等“实训”活动;在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展示中心,新“入职”的乐聚智家人形机器人正为参观者提供专业、细致的讲解服务;在海尔空调灯塔工厂,一位拥有 0.1 毫米级精度的机械臂和智能视觉系统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即将上岗……
聚焦人形机器人的细分赛道,青岛完备的产业体系正为其加速落地提供先锋试验场。
根据《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部署,未来青岛还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与赋能应用,到2026年培育推广200个“人工智能+”典型示范应用场景,争创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城市能级跃迁的催化剂。青岛以“智”为擎,在AI2.0时代加速突围。
来源:蓝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