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急着骂“生育机器”,看完她家账本再开喷——两千年建厂订单排到明年,市级荣誉挂一整墙,七套房子学区全占齐,纸尿裤买整箱不心疼。
43岁生7个,还想追第8个,公婆白头发都快熬成雪。
别急着骂“生育机器”,看完她家账本再开喷——两千年建厂订单排到明年,市级荣誉挂一整墙,七套房子学区全占齐,纸尿裤买整箱不心疼。
人家不是养不起,是根本没想让外人帮忙。
最扎眼的是那对白班早六点起床喂饭、晚九点还在洗奶瓶的老人。
网友把键盘敲冒烟:儿媳子宫狂欢,婆婆熬成汤。
现实更呛人:老太太自己说,“动还能动,就帮一把,孙子叫我奶奶那一刻,疼忘了”。
一句话把人拉回乡下老家,多少奶奶在灶台前偷偷揉腰,还在嘴硬不累。
“生七个,万一出个省状元就翻身”这话听着刺耳,可放到她厂门口招聘栏——高中学历起薪3K、研究生6K起——立刻明白这算盘的响声多脆。
她不是在生娃,是在开人生的盲盒,赌基因彩票。
只不过中奖率被教育内卷打得像漏勺,盲盒越开越贵,她还在加码。
有人担心大女儿被当“小妈”提前压榨,实地蹲了一次放学:姐姐背着两个弟弟冲出校门,一手攥着零食一手拽着妹妹,像母鸡护崽。
她对着镜头吼的那句“我弟轮不到别人喷”,听着像饭圈控评,也像童年提前杀青的余音。
市妇幼的医生更直白:43岁子宫瘢痕像旧马路,再刨一层就多一道裂缝,流产、早产、胎盘植入全是地雷。
她老公签字的手没抖,婆婆在旁边小声说“孙子健康就行”,一句话把女人送进ICU的概率翻了几番。
专家开会、补贴讨论、口号喊得再响,也比不上她家真实一天:凌晨四点起床,八口不同年级的校服烫到烫手,老二和老三牛奶泼一地,老太滑倒扭腰硬撑着说没事。
镜头扫过厨房:一锅稀饭三斤米,蒸屉叠得比人高。
没人再念叨儿孙满堂,只听见“煤气快没了”“老二要交资料费”。
别急着给她贴标签,顺带去隔壁小区转一圈,三胎妈妈照样在群里抢秒杀奶粉;写字楼里丁克夫妻把猫狗当娃,一个品种猫花掉半年房租。
生与不生都是明牌,代价却暗中标好:有人用钱堵,有人命硬抗,有人在深夜偷偷摸一把肚子刀口问自己值不值。
她选了最原始也最不稳定的办法,赌未来,也透支现在。
最该被看见的,其实是那条灰色地带:政策放开了,配套还没睡醒;老人成了最后的补丁,贴完就丢;女人的身体像一张无限额信用卡,刷爆才发现条款小字写着终生还款。
故事讲完,不是劝生也不是劝停,只一句落在地上——下一瓶奶粉谁去买,下一次腰闪了谁去扶,这不是热搜能解决的事。
来源:蘇彦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