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必看:武汉最强984.5大学实力揭秘,不输很多985!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4 16:34 1

摘要: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理工大学承载着中国工业领域“三大行业”(建材建工、交通、汽车)的深厚基因。2000年,原武汉工业大学(工)、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交)、武汉汽车工业大学(车)强强合并(这三所大学分别于1996

作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理工大学承载着中国工业领域“三大行业”(建材建工、交通、汽车)的深厚基因。2000年,原武汉工业大学(工)、武汉交通科技大学(交)、武汉汽车工业大学(车)强强合并(这三所大学分别于1996年、1998年、1997年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预审),开启了这所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的新篇章。在材料科学、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等传统优势学科的引领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新兴学科蓬勃发展,形成了“传统工科筑基、交叉学科赋能”的创新发展格局。学校以“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为愿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建造、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成为服务国家“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的中坚力量。

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全球顶尖的“材料学科创新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武汉理工大学当之无愧的“王牌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连续多年进入ESI全球前1‰,2024年材料学科进入世界学科排名0.222‰,位居全球第33位,被誉为中国建材领域的“黄埔军校”。学科依托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高能级科研平台,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学科下设材料科学、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材料成型与加工工程等专业系,形成三大特色领域:1.绿色建材与智能建造:开发低碳水泥、自修复混凝土等新型建材,支撑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等超级工程;2.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突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26.8%)、固态锂电池(能量密度超400Wh/kg)核心技术;3.先进光纤与传感技术:研制出全球首条1000公里无中继海底光缆,应用于“蛟龙号”深海通信系统。

现有教职员工404名,其中硕导331、博导217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34名国家级人才和32名国家级青年人才,10人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8人入选“15551”学科首席教授。2010年以来,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18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近5年,与学科共建单位一起承担国家重点任务300余项,到款经费13亿元。在Nature发表论文3篇,在Science发表论文2篇,在Nature、Science、Cell子刊发表论文46篇,在Adv.Mater.发表论文69篇。

攻克了港珠澳大桥、重点武器装备、四代核电、大推力运载火箭、C919大飞机、新型燃料电池等材料工程应用领域系列“卡脖子”技术难题,在高效热电磁能源转换新材料及其变革性技术、生物仿生制备复合结构陶瓷微管和高性能储能器件科学技术、新一代高效光催化材料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为建材工业由弱变强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防工业、新材料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策源地”


机械工程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B+,依托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磁悬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制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新能源与智能网联车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形成“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双轮驱动格局,与东风汽车、上汽集团等共建校企联合研究院,年度横向经费不断飙升,在混合动力总成、轻量化车身等领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该学科深耕于汽车零部件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汽车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汽车节能减排、退役汽车循环利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机器人技术、新型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智能检测、复杂装备振动主被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工业应用、磁悬浮支承技术、高温发汗自润滑材料及其应用等方向,成果不凡。

参与建成的国内首条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垄断,承担了工信部C919大飞机专项,研制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填补了国防、高铁、制造领域高端装备应用空白;攻克了智能工厂数字化设计建造与运维服务关键技术,研制了装备制造业分布式协同制造与智能管控集成平台,成功应用于东风汽车、中国建材等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了行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三、交通运输工程:水陆空协同的“综合交通大脑”

作为原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的核心学科,迄今为止湖北省唯一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评估中跻身B+,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教授领衔的高水平学科队伍。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万人、杰青、长江及“四青”等国家级人才7人次,省部级人才13人。建有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公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长江航运产业研究中心等科研基地,拥有武汉港口机械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共建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学科聚焦“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物流枢纽建设,在船港装备与管道运用工程、智能交通系统工程、道桥建设与管养、交通运输规划与物流管理、物流装备与自动化工程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近五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共计219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7项、省部级项目9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74项,科研合同经费总量超过11.6亿。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及国家交通强国重大需求,近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8项,在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通航运行、船舶动力装置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三峡过闸船舶通航应急组织、智慧物流的供应链平台、系统韧性优化的生产物流智能管控、基于信创的隧道智能控制系统、海上风电场建造核心装备、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组织的标准、冷链货物非接触式智能搬运系统等方向取的的杰出成果,进一步巩固了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行业地位。


四、信息与通信工程:车联网时代的“通信引擎”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依托依托“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拥有“宽带无线通信与传感器网络”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同时还有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华中实验室、通信技术研究所和嵌入式系统与技术研究所等10余个研究所(室)。在光纤传感器件与网络、非线性系统理论与智能检测技术、现代通信理论与宽带接入技术、信号处理与信息传输技术、系统监控和诊断理论与技术、智能机器人及其控制理论与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已形成显著的特色与优势。其中光纤传感器件与网络是本学科最具优势的研究方向,突破了大容量、长距离、多参数光纤传感网络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建立了阵列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体系,在国内外率先实现单纤十万量级光栅传感器的工业化制备,已在多个行业领域得到示范应用。

第四轮学科评估获得B等级,近三年年均科研经费近4000w。在机电设备监控与工程监测、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特高压输电防护、路面激光视觉复合测量、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等领域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十余项。

该学科专业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化发展,重点依托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内外学科竞赛、自主创新研究基金项目等平台,着力推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福建淘汽互联科技有限公司CEO施伟、武汉所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鲁梦柯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

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赋能者”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交通、汽车和材料等行业,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智能方法与智能系统”、“数据技术及其应用”、“云计算理论及技术”、“可信安全物联网技术”等稳定而有特色的学科研究方向,近五年年均科研经费达到3500万元以上。

已建成“数字出版智能服务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出版融合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国家藏文化数字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交通物联网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数字出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闻出版署出版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知识服务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数字出版湖北省工程技术中心”、 “湖北省校企共建光传输及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研发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武汉NEC)”、“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武汉理工-中软国际)”、“计算机类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基地,在解决理论与工程实践问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计算机(软件)服务建材建工、交通和汽车三大行业,形成桥隧智能监控、智慧港口、智能网联汽车等智能方案,推动计算机与出版学科交叉,引领国家数字出版技术发展。融合人工智能与生物信息大数据技术,攻关新型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中的重大科技难题。服务国家战略,围绕软件可靠性与可信安全物联网技术等前沿开展研究。

计算机学科依托学校“双一流学科”及建材建工、交通、汽车行业优势,培养卓越人才;与华为深度合作,探索计算机类核心课程与国产化芯片、系统软件与计算平台融合的课程移植及生态建设;以计算思维和系统能力培养为两条主线科学地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软硬贯通的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软件工程学科依托国家数字传播工程中心,形成“工业软件+数字媒体”双主线,其学生培养颇具特色,与文化产业科教融合、交叉创新,开设软件工程试点班,培养了较多软件工程一数字传播工程特色学科交叉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引入华为、中软国际、科大讯飞、烽火通信等企业优质资源,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设了基于产学研合作的“课程+平台+生态”软件工程本硕一体卓越人才教育教学体系,打造可持续教育伙伴关系,如与华为武研所合作共建软件工程核心课程和实习实践。


六、控制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的“系统集成师”(坦坦荡荡、ba大由来)

依托于建材,交通与汽车三大行业,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控制学科,建有湖北省新能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与建设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交通安全应急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在新能源检测与控制、智能机器人控制、卫星导航、模式识别、仿生智能控制、无人艇控制、人-机器人协作、智能交通、智能电网运行与稳定控制、能源互联网规划运行及风险评估等领域皆有建树。

建立了武汉理工-柳州五菱汽车智能网联联合实验室——金冠电力-武汉理工新能源与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博泰-武汉理工车联网创新技术研究中心、招商局港口西部港区-武汉理工智慧港口技术研究中心、特力智行-武汉理工5G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龙源智控-武汉理工智慧水务与智能装备联合研发中心等校企联合研究机构,助力产学研一体化。

2024年,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学科获得1项智能电网联合基金、4项青年基金,共计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谢长君教授牵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智能电网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构网控制对储能电池性能的影响机理及提升方法》,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立项批准,项目研究经费260万元。

七、多学科协同:打造“工业4.0”创新共同体


武汉理工大学充分发挥“建材建工、交通、汽车”的行业纽带作用,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与武汉经开区共建的武汉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含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产教融合示范学院三个部分,简称“三院”),总投资50亿,将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聚焦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涵盖电池、电驱、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研发,加强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深度交叉与融合,围绕人工智能理论与算法、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智能交通技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智能康复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方向建设研发中心,加快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发展。

————

实力见证&从“行业黄埔”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984.5将继续闪耀

武汉理工大学培养出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周育先、东风汽车董事长杨青等多位行业领袖,本科生深造率超45%,华为签约毕业生人数居全国前列。正如校长杨宗凯所言:“武汉理工的使命,是以‘工业报国’之志,解‘卡脖子’之困,铸‘大国重器’之魂。”
在“双一流”建设新征程上,武汉理工大学正以“协同创新、交叉赋能”重塑工科教育范式,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破浪前行。

来源:知乎周瑞大学排名砖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