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四月春暖花开、晴雨多变,清明祭扫、踏青出游等活动较多,禹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居民,重点关注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轮状病毒感染、食源性疾病等肠道疾病,以及蚊虫叮咬引起的黑热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四月春暖花开、晴雨多变,清明祭扫、踏青出游等活动较多,禹州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居民,重点关注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轮状病毒感染、食源性疾病等肠道疾病,以及蚊虫叮咬引起的黑热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以皮疹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疱疹,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婴幼儿和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易发生学校、幼托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聚集性疫情。有时病毒以静止状态存留于神经节,多年后感染复发出现带状疱疹。
防护措施:
1
接种疫苗
水痘疫苗接种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推荐1岁以上儿童接种基础剂次,4岁加强免疫。
2
做好个人防护
出入医院、地铁等人员密集场所时科学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掩口鼻,避免接触带病人员。
3
养成健康习惯
饭前便后科学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勤通风晾晒,保持环境清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平衡饮食,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4
加强日常监测
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要做好通风消毒,落实晨午检及因病缺课追踪制度,一旦发现可疑聚集性疫情立即上报疾控机构。
肠道疾病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夏秋季高发。典型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学龄前儿童发病较高,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二)轮状病毒感染
其他感染性腹泻是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病原体(以细菌、病毒、原虫等为主)感染肠道引起的传染病,我市报告的确诊病例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
(三)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物中的致病因素(以致病微生物、有毒动植物为主)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家庭、餐饮服务场所和学校发生较多。
△ 防护措施:
1
注意健康饮食
不采食和购买不认识的野菜、野果等,不食用“三无”、变质食品;不吃生食、加工食品时注意生熟分开、完全煮熟;用餐倡导公筷公勺。
2
做好个人防护
饭前便后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加强室内通风,勤晒衣被;尽量不接触带病人员;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尽量居家休息、避免接触他人。
3
集体单位及时报告
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集体单位,一旦出现群体性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属地疾控中心,尽早、规范调查处置。
4
食品经营加强管理
饮食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食品经营行业应加强管理:对食品从业人员,如发现可疑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应立刻令其脱离岗位,防止进一步传播;对炊具、餐饮用具及加工、就餐周围环境应及时消毒。
蜱虫叮咬
春季是蜱虫的活动高峰,可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使人和动物患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我国于2007年新发现的一种由新布尼亚病毒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发热伴血小板、白细胞减少和多脏器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蜱虫为主要传播媒介,病死率高,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及有效疫苗。近年我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呈扩散趋势,外出游玩时需做好个人防护。
△ 防护措施:
1
户外活动注意预防蜱虫叮咬
穿长衣长裤,扎紧裤脚,尽量避免皮肤裸露;使用驱虫剂喷涂衣物和裸露皮肤;避开高风险环境(草丛、灌木丛、枯叶堆积区),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或流浪动物。户外活动后仔细检查全身皮肤褶皱处(腋下、耳后、腹股沟、膝盖后等)及头发,儿童和宠物需重点检查。
2
被蜱虫叮咬后要妥善处理
尽快移除蜱虫,发现被叮咬后切勿旋转或者猛拉蜱虫,以免口器断裂留在皮肤内,需用酒精或碘伏清洁消毒叮咬部位,避免感染,情况允许时寻求医生处理。同时做好健康观察,在接下来的几周内如出现发热、皮疹或其他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被蜱虫叮咬的情况,便于诊断。
3
做好日常灭鼠灭蜱
进行日常环境清理,必要时采取灭鼠灭蜱措施,减少生产、生活环境中的蜱虫。
黑热病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黑热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6个月,典型症状包括长期不规则发热、体重下降、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乏力、鼻或牙龈出血等。若未经及时治疗,易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防护措施:
1
控制传染源
在黑热病流行区,及时发现并处理病犬,对正常犬可采取适当措施(如带药浸项圈、杀虫剂浴犬加栓养)以阻止犬-蛉接触。
2
防蛉灭蛉
在白蛉活动季节,对居室、鸡棚、畜圈、犬舍等可能的白蛉孳生地及其周围环境进行长效灭蛉药物如溴氰菊酯等的室内滞留喷洒;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浸泡蚊帐、帘幕、服装等,以控制或降低白蛉的密度,阻断传播。
3
加强个人防护
在白蛉活动季节,不在户外露宿,穿长袖衣,对身体外露部位涂擦驱避剂,安装细孔纱门纱窗、使用蚊香驱蚊,睡觉时使用蚊帐。
4
健康教育
采取各种方式,向群众宣讲有关黑热病的危害、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防治等科普性知识,黑热病是可防、可治,鼓励采取涂擦驱避剂等个人预防措施,说服疫区群众改变户外露宿习惯,增强自我防护能力。
5
及时就医
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乏力、鼻或牙龈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并进行病原或免疫学检测,避免误诊误治,延误病情。
文章仅作公益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供稿:禹州市疾控中心
编辑:赵勇 校对:霍萌萌
责编:董州旭 终审:蔡春蕾
来源:禹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