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64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今年64岁,是个退休教师,平时血压控制得还不错。可就在上周一个清晨,他像往常一样早起去公园锻炼,刚走了不到100米,人突然摔倒在地。送到医院一查,是高血压性脑出血,医生说:“再晚10分钟,人就救不回来了。”
老李家人怎么也想不通:天气凉爽,人精神也好好的,怎么说倒就倒了?医生摇头叹气:“早上这时间段,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其实是最危险的时候。”
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3亿人,其中超过65%的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而研究发现,清晨6点到10点,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尤其在秋冬季节,风险更是翻倍。
这是因为,早晨起床后,人体的交感神经开始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压会明显上升。再加上天气寒冷,血管收缩,血液粘稠度升高,极易诱发心梗、中风等严重后果。
更可怕的是,这些变化往往没有预兆,就像老李一样,一早醒来,没感觉哪里不对,却不知已经站在生死边缘。
很多人觉得早上“血压高”,那是不是躺着不动才安全?其实不然。权威机构建议,高血压患者早晨醒来后,不要立刻起床下地,而是在床上活动5分钟,比如伸展四肢、缓慢坐起。
起床后,可以适当做些轻微家务,比如扫地、擦桌子、择菜。这些动作既能缓慢唤醒血管系统,又能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医生常说:“早上做家务,是最温和的‘降压运动’。”
但是,有三件事,特别是在气温骤降的早晨,千万不要轻易尝试。
1. 空腹晨练
很多老人喜欢早起空腹去公园“活动活动”,以为这样能“清清体内垃圾”。但实际上,空腹状态下血糖偏低,外加气温偏低,身体耗能更快,容易导致低血糖性眩晕或血压飙升。
建议:早上运动应安排在早餐后半小时,选择室内、节奏缓慢的运动,如太极、广播操,不建议快走或跑步。
2. 热水澡
天冷时,洗个热水澡确实舒服,但高血压患者早上洗澡,尤其是热水澡,风险极大。原因在于,热水会使外周血管迅速扩张,导致血压短时间内剧烈波动,容易诱发脑供血不足或心律失常。
建议:洗澡应安排在傍晚,水温控制在38℃左右,时间不超过15分钟。洗澡前后要测血压,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时洗澡。
3. 立即出门冷空气刺激
秋冬的清晨,室外温度较低,冷空气会让血管急剧收缩,造成血压飙升。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差,一旦受到刺激,极易发生脑梗、心梗。
建议:若必须早上出门,要戴好帽子、口罩、围巾,做好保暖措施。最好在室内活动30分钟后再外出,让身体有适应过程。
很多老人对早起有执念:越早起越健康,越锻炼越长寿。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不讲方法的早起,反而是隐形杀手。研究发现,清晨血压升高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循环杂志》曾指出,60%以上的心梗发生在清晨6点至10点之间。
这不是恐吓,而是血管给出的真实信号。
起床前:先在床上活动5分钟。
起床后:先喝温水,再测血压。
早餐前:可做轻度家务,避免空腹锻炼。
锻炼时间:建议安排在上午9点或下午4点。
出门前:关注天气,衣物保暖,避免冷刺激。
比起“早起锻炼”,高血压患者更需要的是科学醒来、平稳过渡的生活节奏。
高血压不是不能运动,不是不可以早起,而是不能急。急着起床、急着锻炼、急着冲凉,这些“急动作”,对血压脆弱的人来说,都是不定时炸弹。秋冬防病,先防血压突变。从早晨开始慢一点、稳一点,才是高血压患者最重要的健康投资。
参考资料: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3] 中国疾控中心.《老年人秋季健康生活指导手册》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艾中医健康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