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今永远不变,春日迟迟中红。”1941年,林徽因在四川李庄——这座“地图上找不到的”偏僻小镇写下这句诗。
“古今永远不变,春日迟迟中红。”1941年,林徽因在四川李庄——这座“地图上找不到的”偏僻小镇写下这句诗。
当年,抗日战争的炮火笼罩了中国的土地,71平方公里的李庄镇庇护了一万多名读书人。他们带着一箱箱书籍沿长江运抵这里,延续着中国文脉与科学力量。这些读书人来自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文教科研机构,其中就包括享有盛名的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人。
At that time, flames of the Chinese People'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1931-45) engulfed China. Yet, Lizhuang town sheltered over ten thousand scholars, ensuring the continuity of China's cultural legacy and scientific advancement.
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梁、林后人再聚李庄。中国日报记者小彭(视频号:小彭彭译萱)和他们一起,带你走近这段战火中的“文化抗战”故事!
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八十多年前,梁思永带着7岁的女儿梁柏有在李庄生活了六年,住在羊街8号。如今已经92岁的梁柏有还清晰地记得客厅进门处摆着一张大圆桌,是当年家里和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共用的。梁柏有细细地回忆起当时的生活场景,“后院还有花椒,早上大人摘几个花椒就炒起菜来。”
这间房子的原房东是罗南陔,他眼见着体弱的梁思永在镇上找房子住,就捐赠了住所,时不时还送些菜给梁家,自己搬到了乡下住。此外,罗南陔力排众议把罗家祠堂腾空,让同济大学的师生们在这里学习生活。
在李庄,小彭见到了罗南陔的孙子罗亚新。当被问到当年罗家为什么主动接收同济大学的师生时,罗亚新简短有力地回答道,“从民族来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说着一口四川话,听起来格外亲切热情。
"For the sake of our nation, those with money contributed money, and those with strength offered their labor—this was simply how it should be done." Luo Yaxin said.
罗南陔长眠于旧屋的不远处,常常有曾庇荫于罗家的学者前来祭奠。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走进李庄的抗战纪念博物馆,可以看到当年梁思成在李庄送给甲骨学家董作宾的孩子的一幅画,上面画着一碗食色诱人的罗宋汤,注释写着“希望在胜利后,能喝这样一碗。”梁思成的外孙女于葵告诉小彭,那时候很穷,做不出这碗汤,就画了一碗。
“如果没有李庄的这些工作,他不可能有这个基础把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体系框架推到世界舞台,”于葵说。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在李庄工作生活的地方,学者岱峻表示,梁曾在这里种上番茄,而此前李庄没有这个东西。岱峻花了二十多年写成了《发现李庄》,对李庄的研究已成为他毕生倾注心血的事业。
营造学社旧址里摆着一台唱机,据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孙子梁鉴所说,这是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第7期的飞行学员林耀送给梁、林二人的。
梁鉴向小彭讲述了更多的故事:年轻的飞行员们与梁、林二人在逃难中偶然相识、成为朋友,他们在陌生的地方没有依靠,把二人视作唯一的亲人。不少飞行员二十多岁就牺牲了,之后所有的遗物都寄到了梁家。
1941年3月14日,林徽因同父异母的三弟林恒在击落了一架日军飞机后头部中弹牺牲,年仅25岁。林徽因在病榻上听到噩耗,写下“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
历经磨难仍赓续不绝
抗战中艰苦的六年,也是一直在前进的六年。学者们在李庄都有着各自的收获:同济大学在原来的理、工、医三院的基础上,增设了法学院,而几家研究机构更是联合起来在西南地区开始考古研究;董作宾先生在此进行着自己的甲骨文研究,并石印出版了《殷历谱》。
Academic research never ceased, neither due to war nor lack of funding. The scholars' perseverance in Lizhuang throughout their days and nights stands as an exemplary testament to the enduring continuity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hardship.
当同济医学院的解剖室在乡民的帮助下搬入庙堂,当张家祠堂的青铜器与《营造法式》的手稿共处一室,当工学院的学生促成李庄首次通电……学者们在李庄的日日夜夜,是中华文脉历经磨难仍赓续不绝的一个典例。
读书人们在李庄的故事,既是战时中国学者的集体叙事,也是中华文明在危机中重构认同的缩影。每个学者的油灯、铁马甲、测绘稿,都映照着这个民族以诗意的坚韧,在战火焚过的焦土上,种出新的春天。
出品人 曲莹璞
总监制 邢志刚
监制 柯荣谊
统筹 何娜 张若琼 李畅翔
制片人 彭译萱
编导 彭译萱 翟昊冉
运营 葛天琳
执行导演 酆佳
制片 付博文
摄影 邓正伟 段立强
混音 田超
摄影助理 孙兆义
剪辑 周子暄 王业飞
包装 黄子俊
调色 周子暄
平面设计 黄清宇
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
中共宜宾市翠屏区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
小彭工作室 承制
来源: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