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雨润柳含烟 万岭红云映九天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09:44 2

摘要: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前承春分,后接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一个非常著名的节气,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一般每年阳历4月6日前后交节。

传统

清明时节

二十四节气话乡村之——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前承春分,后接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一个非常著名的节气,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一般每年阳历4月6日前后交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概言春天里的东南风温暖而清新。《岁时百问》中有“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的说法,将“清明”引申为物候明净的时间性概念。《荀子·解蔽》中又说“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以“清明”比附心性明澈之境界。这个意思在佛家道家常用。“灵台清明”就是指一个人心性坚定,修习佛法、道法的时候不被魔障影响,保持心灵的清醒。现代也比喻人不受利诱,保持心灵的纯洁。

清明节原本只是一个节气。现代人说起清明节,最先想到的是清明祭扫、踏青郊游等活动。这一习俗最初与寒食节有关,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礼俗,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寒食节与清明节本是两个不同的节日,但是时间比较接近。唐朝时,“法定”祭拜扫墓的日子还是寒食节。宋元时,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逐渐成为主流。

受汉族文化影响,中国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此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拔河等众多户外游乐活动,以及吃子推燕、醴酪、青团等食俗。

在山东日照,每逢清明时节,当地人都有“转秋千”的习俗,家家户户在院中或门前空地上搭起秋千架,让家人悠荡,以示人丁兴旺。“转秋千”本地也称“转悠千”,取“(越)转(越)有钱”的谐音。为发掘和保护这一民俗活动,2007年,“莒县转秋千”被列为日照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到了清明时节,气温转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四民月会》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

在清明这样一个春和景明的温润时节里,万物开始呈现勃勃生机,农作物的生长料理尤为紧要。“清明种树莫迟疑,南风一吹果满枝”,五莲的群山深处,山花酿蜜,林果藏春,杏花园内繁花似雪,果农们忙着疏除中心花,留下健壮的边花孕育甘甜的果实。

“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莒县各乡镇的蔬菜大棚如银波荡漾,黄瓜、芸豆顺着吊蔓攀援,智能温控系统让“倒春寒”不再可怕。陈疃镇的蓝莓基地里,松针铺就的“酸毯”上,蓝莓枝头已挂满青果,驱鸟器的嗡鸣与山雀的啁啾此起彼伏。

从五莲山的清明烟雨,到山海天渔港的春潮涌动;从岚山茶园的嫩芽初绽,到莒县麦田的新绿如茵,日照的清明既是慎终追远的时节,更是农耕文明的启新时刻。那些流传千年的谚语歌谣,如同清明时节的绵绵春雨,滋养着黄海之滨的沃土。

供稿:市农业农村局乡村建设促进科

来源:文化之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