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想:从今天起,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和座舱系统已经从“局部领先”变成“全面领先”。这话明显是有点针对华为余承东那句著名的“遥遥领先”。业内都知道华为ADS 4.0目前是行业标杆,老余甚至把它做成年度热梗。李想这不讲客套的直接对标,显然是想重新划定一个新战场。
李想:从今天起,理想汽车的智能驾驶和座舱系统已经从“局部领先”变成“全面领先”。这话明显是有点针对华为余承东那句著名的“遥遥领先”。业内都知道华为ADS 4.0目前是行业标杆,老余甚至把它做成年度热梗。李想这不讲客套的直接对标,显然是想重新划定一个新战场。
所谓VLA,被李想形容成“真人版私人司机”,尽管他自己也承认是“残血版”。但这并不妨碍他高调宣称优势肉眼可见。这磕唠得挺狠,毕竟华为ADS已经经历过大量城市路测和用户验证,理想这时候高调进场,要么是兜里真有硬货,要么就是在营销抢位。
智能驾驶这块,华为走的是多传感器融合路线,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堆得挺满。而理想此前相对低调,这次突然发力,估计是在算法层面或者数据训练上找到了突破点。有业内人士透露,理想的BEV模型+Occupancy网络确实有独特之处,但具体多强还得看实测数据。
李想敢这么说,大概率是内部测试数据给了底气。但用户更关心的是实际路上表现,拥堵跟车会不会追尾?大曲率弯道能否平稳通过?突发障碍物识别率如何?这些光靠参数说不清楚,必须在路上见真章。
华为ADS强在城市场景覆盖广,处理复杂路口的能力业内公认。理想VLA如果真要超越,至少得在标准化测试场景和极端案例上表现出更高水准。目前看,两家路线差异明显:华为追求全场景贯通,理想可能更侧重高频场景的极致体验。
非常有意思的是,李想选择这个时候发声。华为问界新M7大定破8万,智驾版占比很高。理想这边,L系列面临改款,需要新技术亮点刺激市场。这场“领先”之争,背后其实是市场份额的争夺。
智能驾驶发展到这个阶段,已经不再是纯技术竞赛,更是数据积累、工程迭代和用户体验的综合比拼。华为有先发优势,理想有用户场景和数据反馈。最终谁更胜一筹,不能光看老板喊口号,得看交付到用户手上的实际表现。
现在大家最期待的是第三方专业测评。比如夜间逆光场景的识别能力、暴雨天气的传感器表现、复杂路口的决策逻辑等等。只有把这些场景的对比数据拿出来,才能说清所谓“全面领先”到底含金量有多少。
技术竞争是好事,能推动整个行业加速迭代。但也得警惕过度宣传带来的用户预期的失望。毕竟开车不是玩手机,安全冗余和可靠性才是第一位的。
理想这么高调,要么是技术真突破了,要么就是营销策略。接下来就看交付车辆的实际表现。消费者不妨让子弹飞一会,等等专业测试数据。毕竟智能驾驶这东西,光说不练假把式。
华为和理想的这场“领先”之争,估计会贯穿2025年。其他家也不会闲着,小鹏、蔚来、小米都在发力。最终受益的会是用户,但过程中必须得避免过度营销带来的信任消耗。
技术这东西,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参数可以优化,话可以说满,但路上表现骗不了人。咱们还是坐等专业测评吧。
来源:益者三友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