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考古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陶器是夹砂陶,出土于江西仙人洞遗址。夹砂陶是制作陶器时往陶土中掺入砂粒、石英或蚌壳碎末制成,目的可能是为了增加陶器强度。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陶器的起源地,是在1.1万年前才被海水淹没的三海平原上,时间是在最少两万年以前。
1.1万年以前的三海平原如下图黄色部分所示,红色圈内的古长江下游流域是陶器的真正起源地,时间在最晚两万年以前:
所有距今万年以上的陶器遗址,全部无一例外分布在三海平原周围,而且离古长江入海口这个陶器起源地越远,发现的陶器年代越晚。
下图就是最古老的距今1.5万年以前的陶器分布图,正好是围着三海平原形成一个圈,陶器的起源地如今已经被淹没在东海之下。
目前考古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陶器是夹砂陶,出土于江西仙人洞遗址。夹砂陶是制作陶器时往陶土中掺入砂粒、石英或蚌壳碎末制成,目的可能是为了增加陶器强度。
距今大约1.3万年以前,人类发明了更加轻便而且耐用的夹炭陶。
为了防止陶器坯胎在干燥过程中出现裂痕而破碎,同时也为增强陶坯的韧性,古代的陶匠将一些草茎、稻杆、稻谷壳等有机物掺和在陶土中,这些羼和料在烧陶过程中炭化而留存在陶胎中,从而形成了夹炭陶。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最早的夹炭陶,是山东淄博徐姚遗址出土的陶片,距今大约1.3万年。
徐姚遗址虽然因为地势较高,在1.1万年前淹没三海平原的大洪水灾难中得以保存下来,但是这里后续的文化却已经中断,直到几千年后,当地才有后李文化的人群重新定居。
同样在1.3万年以前就有了夹炭陶的还有吉林后套木嘎遗址,但是这个遗址的文化同样也是在距今1.1万年前戛然而止,直到三千年后才再次出现了定居人群。
可以想见,1.3万年以前,没有被淹没的三海平原上一定盛行着大量用夹炭陶方法制作的陶器,可惜的是这一切都在1.1万年以前淹没在海底了。
这次1.1万年以前的大灾难,造成了三海平原周边的多个文明遗址都出现了长期的中断现象。
距今1.1万年后,三海平原被海水淹没,幸存者们纷纷向沿海更高的地方迁徙,1.1万年前在古长江入海口不远处兴起的 浙江上山文化,就是三海平原的幸存者们创造的文化,这里同样盛行夹炭陶。
夹炭陶可以说是上山文化最普遍的陶器特征,而且大量陶器中掺杂的是稻秆和谷壳,留下了最早水稻种植的铁证。如下图所示,这是上山文化的夹炭陶,稻壳颗粒清晰可见:
从1.1万年以前开始,夹炭陶工艺以浙江上山文化为核心,重新开始向全球范围扩散传播,安徽怀宁孙家城遗址、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等,这些遗址中都发现了夹炭陶的身影。
也就是说,从距今1.1万年以前开始,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大灾难之后重新焕发生机,并以浙江为核心再次向全球传播。
来源:抱雪斋读易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