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现在人年纪一大,最怕的不是感冒发烧,不是腰酸腿痛,而是突然一阵天旋地转、话说不清、嘴歪眼斜。
身边不少人五十多岁还健健康康,六十刚出头就突发脑卒中,有的进了医院爬不出来,有的醒过来人都变了。这病说来不新鲜,听的人多了反倒麻木了。
可真得病的人知道,这不是个疼一下就过去的事,是一下把人生劈开两半的事。
很多人以为脑卒中就是血管老化、三高问题,可医生反复提醒,不少问题不是药治不住,而是人自己没管住,特别是那几个看起来小小的生活习惯,其实天天都在“挖坑埋雷”。
先讲个让人警醒的数据。中国卒中学会在2023年发布的统计资料中写得很清楚,全国卒中患者已经超过1400万,而且新增病例每年都在上升。
更吓人的是,这个病呈现出明显“年轻化+中老年高发”的双重趋势,55岁往上一跨,发病率几乎翻倍。很多人早年吃喝不注意,等到退休了想好好活,却发现身体这辆车已经跑不动了。
不是说这年纪不能享受,而是一些看似无害的小动作、小习惯,已经变成了血管最大的敌人。
最常见也最被低估的,是熬夜。别看年纪大了有些人睡得早,但还有不少人五十几岁还保持着晚睡看手机、打麻将、刷剧的“夜生活”。
很多人嘴上说“我睡得少但睡得好”,可身体不是这么想的。大脑的血管本身就比心脏血管细多了,一旦缺乏夜间修复,它们最先“出毛病”。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一项研究追踪了1246名55岁以上的城市居民,结果发现,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群中,脑部微血管硬化的风险比睡足7-8小时的人高出68%。
而这类硬化不像心梗那样剧烈发作,而是悄悄地把血管“变窄、变脆”,直到哪天一个血压飙升,啪一下就栓住了。
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坏习惯,就是早餐不吃或者敷衍了事。早上时间紧,不少人一杯水就出门,要么就是啃点饼干对付一下。
但血管最怕的,不是油盐糖,而是突然的空腹+紧张组合。日本东京大学曾做过一项实验,空腹状态下大脑血流供应会明显下降。
尤其是老年人,大脑耗糖能力变差,容易因为供能不足导致局部组织缺血。而早餐这一顿,正是给脑部补能的重要时点。
如果不吃,血糖低了,血管的自我调节功能会变差,血液变稠,容易形成微血栓。
不光是吃饭时间,吃饭方式也特别关键。吃太快、吃太咸,这两个是中老年人非常容易犯的错。很多人牙口不好,就一顿饭五分钟解决,汤汤水水一灌了事。
但这个节奏对脑血管压力很大。咀嚼本身其实是种“脑部唤醒”,能刺激脑血流增加。如果跳过这个过程,大脑反应慢、血流量波动大,极容易造成供血不足的情况。
再加上很多人年纪一大,口味反而重了,咸菜、豆瓣酱、腌制品、老汤火锅常常吃。高盐饮食会致使细胞脱水,促使血液浓度升高、粘稠度增加,从而加速血栓形成。
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曾经对京津冀地区的老年饮食习惯做过分析,结果显示:高钠饮食习惯的人群中,脑卒中发病风险比低钠组高出72%,这个数字不是随便算的,而是真实统计数据拉出来的。
而高钠组中,大部分人自己并没觉得咸,觉得“吃得挺清淡”,问题出在调料上——重酱油、重味精、咸菜代替菜,日积月累,血压慢慢上去,脑血管的负担越来越大。
再说个大家想不到的——早上起床速度太快。很多人一醒就从床上蹦下来,尤其是习惯早起锻炼的那批人。
年纪轻的时候这么干问题不大,可到了55岁以上,大脑和心血管的调节能力都下降了,起床瞬间如果姿势太猛、速度太快,很容易引起短暂性低血压,脑供血断了一小截。
医生将这种情况称为“体位性低血压”,其为诸多脑卒中发作的诱因之一。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过一次病房统计,住进来的一批老年卒中患者中,有接近四成的人发病当时是在早上起床后一小时内。
这时候的血管正处于“刚苏醒”的阶段,血压、心率都不太稳,一旦起床动作过猛、或者接下来直接上厕所、洗澡这些“耗氧任务”,脑部供血跟不上,就容易出现缺血性卒中。
有些人只是起身时头晕一秒没当回事,其实那已经是警告信号了。年纪上去以后,起床得慢一点,先躺着活动四肢,再坐起来等等,别小看这一两分钟,有时能救命。
还有一个特别“隐形”的坏习惯,就是长期情绪紧张。这个不一定是大吵大闹那种,有时候是压着一肚子火、烦事心里转、睡也睡不着、醒了还在想。
很多老年人退休以后不是清闲了,反而心事多了。家庭矛盾、子女问题、财务焦虑,这些不说出来,但都憋在身体里,影响最大的就是自主神经系统。
一旦交感神经持续紧张,血管长期处于收缩状态,血压波动频繁,大脑的血管也处于“临界点”。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复旦大学搞过一个研究,长期焦虑状态下的中老年人,脑卒中风险是常态人群的2.6倍,而且多数都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传统危险因素。
这个问题最不好发现,也最难解决。有些人整天板着脸,不说一句怨言,可身体早就“炸了”。中医里讲“肝气郁结”,西医讲压力荷尔蒙紊乱,说的其实就是这回事。
情绪这东西控制不了外因,但能做点替代行为,比如每天固定一个时间听音乐、做深呼吸、和老朋友聊天、写写日记。
看起来这些习惯都挺小的,吃饭、起床、睡觉、情绪,可其实它们是日复一日作用在大脑血管上的“慢性炸弹”。
最容易让人掉以轻心的,往往是藏得最深的那几招。而一旦某天突然发作,家人慌了,自己也懵了,不是怕死,是怕“醒不过来”。
来源:老王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