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千年土中两刃铁”来形容网络唯实不过。当下,绝大多数的未成年人都是网络空间的“原住居民”,他们踩着信息技术的节拍出生,自幼便沉浸在网络电商、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带来的便利之中,稍大一些,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各种网络游戏、直播打赏互动,甚至写作业、动手工都需要借助网
植“护苗”厚壤 护“e路”花开
市委宣传部 王亮
用“千年土中两刃铁”来形容网络唯实不过。当下,绝大多数的未成年人都是网络空间的“原住居民”,他们踩着信息技术的节拍出生,自幼便沉浸在网络电商、人工智能、算法推荐带来的便利之中,稍大一些,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各种网络游戏、直播打赏互动,甚至写作业、动手工都需要借助网络来完成,都在不断蚕食他们分辨“虚拟”与“现实”的能力,“信息茧房”效应在未成年人身上再次被放大。籍此,几乎没有一个孩子在互联网发展的大潮中能够独善其身,互联网带来的,有“沉浸式”的便捷,也有“沉浸式”的伤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针对未成年人提升网络素养、个人信息保护、防止网络沉迷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即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经常性的关注到未成年人被网络不良内容“荼毒”的案例。他们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从“学霸”变成“网瘾少年”。有的热衷于线上直播打赏,短时间内将家庭积蓄挥霍一空。有的经常关注不良网站或群聊,暴力、色情、自残等信息甚至逼着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的被不法分子诱导炮制成“网红儿童”,不仅荒废学业,还被套取大量隐私信息从而“进退两难”。如何让广大未成年人更好地“知网”“用网”又不被繁杂的网络信息蒙蔽双眼甚至“绑架”,需要全社会参与共建,更需要在未成年人成长的“全环境”厚植“护苗”土壤,为他们的“e路”护航。
植家庭厚壤 筑爱的港湾
未成年人能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所在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用网”氛围。父母要给孩子灌输“网络”只是获取有效信息的工具,不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来“精耕细作”,父母要以身作则,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父母也可以与孩子共同制定家庭网络规则,如设定“无网日”或“无网时段”,控制上网时长。父母还应该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玩耍,探索新鲜有趣的互动游戏,把孩子对网络的“痴迷”转移到对现实生活的“期待”上来。其次,要有效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甚至陪孩子一起上网,不仅要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还要成为孩子的知心“网友”,在共同“知网”“用网”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分辨网络信息,抵制网络谣言,屏蔽不良网站,防范网络伤害,一旦在网上遭受不法侵害时,要第一时间告诉父母或者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再次,要密切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有关数据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的未成年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孩子往往更愿意在虚拟世界里寻求各种“慰藉”。网瘾和心理健康更像是天平的两端,需要父母下大力气帮孩子维持“平衡”。当孩子出现情绪低落、行为异常等情况时,家长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无论工作有多繁忙,父母都应该尽力“为爱筑巢”,让更多未成年人脆弱的心灵有停泊的港湾。
植校园厚壤 塑知识殿堂
校园是传播知识的殿堂,是对未成年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更是培养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重要阵地。进入校园后,未成年人与老师同学相处的时间甚至要超过陪伴父母的时长,在有效引导未成年人“知网”“用网”方面,学校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将网络素养教育作为校园必修课程。学校要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网络安全、网络伦理、网络法律、信息辨别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系统的教学,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还可以邀请公安系统的专家和办案人员深入学校“以案释法”,提升未成年人明辨是非、抵制网络伤害的能力。其次,把加强校园网络管理作为校园规范化治理和创建的必选项目。学校应该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校园网络设备的维护和管理,规范学生上网行为,确保校园网络的安全稳定。还可以在校园电脑上装置屏蔽不良违法信息的软件,保障未成年人上网的安全性。再次,线下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素养教育活动,增强未成年人的体验感,在他们心中埋下文明用网的种子。可以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素养教育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文明演讲比赛、网络安全演练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对网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网络安全教育基地等,拓宽未成年人视野,加深对网络文明的理解。
植社会厚壤 护空间清朗
维护网络空间清朗,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高度重视,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积极构建清朗网络空间。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政府要加强对网络内容的监管,建立健全网络监管机制,严厉打击网络暴力、虚假信息等违法行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大对网络平台的审查力度,要求网络平台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及时清理不良信息。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络监管机构,加强对网络空间的巡查和监管。其次,企业要提高政治站位,履行社会责任。负责制作和提供网络内容(如小程序、短视频、软件、新媒体平台等)的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优化产品设计,提供健康的网络内容和应用,避免未成年人沉迷于不良游戏和社交平台。网游研发企业要严格落实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的有关规定,设置游戏消费限额。社交平台要加强用户身份认证,防止未成年人冒用他人身份注册账号。同时,一些网吧等经营性娱乐场所应自觉避开校园周边范围。再次,要在护航未成年人用网的过程中发挥好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如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等,可以在未成年人网络空间守护中发挥积极作用。行业协会可以制定行业规范,引导企业自律;公益组织可以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公益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免费的网络素养培训和咨询服务。同时,社会组织还可以搭建沟通平台,加强家庭、学校、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以便形成工作合力。
守护未成年人网络空间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千家万户,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要让未成年人这批互联网的“原住居民”和信息千变万化的互联网达成共治、共享的“默契”,而不是“互相伤害”。网络清朗不以山海为远,更不能以时间为限,让我们所有人携起手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健康、安全、文明的网络空间,让未成年人在网络世界中茁壮成长、“e路生花”,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成武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