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句话就像一颗炸弹,瞬间让无数家长陷入焦虑和愤怒。但责骂与强迫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引发更激烈的亲子冲突。
“我不想去上学了!”
这句话就像一颗炸弹,瞬间让无数家长陷入焦虑和愤怒。但责骂与强迫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引发更激烈的亲子冲突。
事实上,厌学不是原因,而是一个“结果”。它往往是孩子内心困境和外部压力下的最终表现。读懂背后的真相,才是帮助孩子的第一步。
原因一:学业困境与“习得性无助”
核心问题:孩子在学习上反复受挫,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没用”,形成深深的无助感和自我否定。
具体表现:课程难度加大跟不上、学习方法无效、成绩下滑却得不到有效帮助。孩子抗拒的不是学习,而是“失败的感觉”。
原因二:学校环境与人际压力
核心问题:学校对孩子而言不再是安全的环境。
具体表现:
同伴关系:遭遇社交孤立、霸凌或与朋友发生矛盾。
师生关系:害怕某个老师的严厉批评或否定,感觉不被理解。
竞争压力:无法应对过于紧张激烈的竞争氛围。
原因三:心理与情绪困扰
核心问题:孩子可能正被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所困扰,消耗了所有心理能量,无力应对学业。
具体表现:青春期抑郁、广泛性焦虑、社交恐惧症等。厌学是孩子心理状态亮起的“红灯”,是求救信号,而非简单的懒惰。
原因四:家庭系统的影响
核心问题: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无形中加剧了孩子的压力。
具体表现:
过高期望:父母过度的成绩要求让孩子不堪重负。
负面教育:频繁的指责、否定和打击,让孩子失去自信。
家庭矛盾:父母关系紧张、家庭不和睦,孩子无法安心学习。
原因五:缺乏内在动力与目标感
核心问题:孩子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看不到学习与自身未来的关联。
具体表现:感觉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考试,完全丧失好奇心和探索欲,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寻找成就感。
怎么办?给家长的3个核心建议
沟通与倾听:放下评判,倾听孩子的痛苦。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敢于说出“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和“我害怕什么”。
寻求专业评估:如果怀疑有情绪或学习能力问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障碍LD),应寻求青少年心理医生或教育发展专家的帮助,进行科学评估。
调整期望,重建信任:暂时放下成绩,先修复亲子关系。通过降低短期目标、发现孩子闪光点等方式,帮助孩子重新获得自信和掌控感。
切记: 当孩子厌学时,他本身就是最痛苦的那个人。他需要的不是斥责,而是被理解和有效的支持。找到根源,对症下药,才能把孩子重新拉回成长的轨道。
来源:趣说A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