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60年代,笔者还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听长辈们谈起抗日战争,永恒的争论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究竟谁的功劳大些。笔者当时年少无知,听得一塌糊涂,但由此引起了课余研究的兴趣。抗日战争胜利已80年,笔者认为是国共合作的伟大成果,无分轩轾,是4.5亿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一
文︱关品方
上世纪60年代,笔者还在中学念书的时候,听长辈们谈起抗日战争,永恒的争论是国民党和共产党究竟谁的功劳大些。笔者当时年少无知,听得一塌糊涂,但由此引起了课余研究的兴趣。抗日战争胜利已80年,笔者认为是国共合作的伟大成果,无分轩轾,是4.5亿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一直以来,主流意见是国民党军贡献多些,共产党贡献少些。其实并非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澄清一下。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里程碑,国共合作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胜利的政治基石。
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1935年8月1日发表《八一宣言》(“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1936年12月西安事变最后和平解决,推动国民党接受合作。从1927年8月,国共历经10年内战之后,1937年9月,国民党终于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抗战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全国各民族一切抗日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制定的路线和策略,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是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统一战线。1937 年 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 日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由国共两党分别率领的军队在两大战场协同作战,形成战略互补。正面战场由国民党主导,组织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大型战役,迟滞日军进攻,消耗其有生力量。敌后战场由共产党主导,开展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动百团大战等军事行动,牵制日军60%以上兵力,使其陷入“人民战争”的泥潭中。军事上敌前敌后,互相配合。
中共在敌前敌后的政治动员与社会整合,群众力量不容小觑。通过减租减息、组织生产等政策,动员农民工人的基层力量支援抗战。
国民党的资源整合同样重要,利用政府体系组织兵员、物资调配,并争取国际援助、得到美国和苏联的支持(英国相对较少)。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协同效应是因为国共合作、全国人民枪口一致对外,使中国成为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的中流砥柱,赢得盟国认可。中国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跻身“四强”之一;获得美国“租借法案”援助及苏联对日作战支持。蒋介石领导国民党,作为当年中国政府的代表,这方面有其历史功绩。
历史启示我们 :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家主权至上,民族利益至上。国共合作证明,在民族矛盾和外敌面前,政党分歧应暂时搁置。
国共合作到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两岸关系可借鉴抗战经验,以团结促发展,共同维护大局,携手民族复兴。但是,80年后的今天,国共之间的力量对比已今非昔比,此消彼长;共产党是拥有超过1亿党员的执政党,国民党现时只有32万党员,退到台湾地区76年,只在当地活动,过去25年来有17年失去管治台湾地区的地位,现在仍只是在野党。笔者认为,现时国民党的高层,只有洪秀柱最突出、具有大历史的胸襟、深沉的家国情怀和正视政治现实的大智大勇。
抗日战争期间如果没有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难以凝聚全民族力量,也无法坚持14年抗战直至胜利。国共合作抗日,既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抗战期间,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简称“国统区”)成立了不少组织。为了动员群众、巩固统一战线,中共在国统区或秘密或公开建立了多种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首先是公开或半公开的抗日救亡团体,包括四川省各界抗敌后援会(简称“省抗”),由共产党员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骨干领导,成为四川抗日救亡运动的核心组织,动员学生、工人等群体参与募捐、宣传等活动。另外还有“成都各界救国联合会”,由共产党员车耀先等人发起,整合成都各界抗日力量,推动合法抗日活动。更有“第五战区总动员委员会”,由共产党员郭影秋担任组织部总干事,实际统领基层动员,组织苏鲁皖(江苏山东安徽)地区的抗战工作。
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秘密外围组织,除了民先队由中共秘密领导,吸收进步青年、开展抗日宣传、负责情报传递等在川陕地区的广泛活动之外,还有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后来合并为现时在香港特区知名的“三联书店”),是共产党的文化宣传阵地,出版进步书刊,传播抗日思想。
由共产党主导的统战机构还有“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与阎锡山合作成立,由共产党员程子华任党团书记,实际控制晋(即山西)西北地区的动员、具政权职能,是后来中共晋察冀边区政府的前身。 另外还有“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组为“民盟”),在周恩来领导的中共南方局的推动下成立,团结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推动国统区的民主运动,发挥关键作用。
至于中共秘密领导的文化宣传单位,更是多不胜数,各类型抗敌演剧队和抗敌宣传队通过戏剧、歌曲等形式号召抗战(例如《黄河大合唱》)。此外还有《四川日报》等爱国报刊,由中共派遣党员担任编辑,发表社论引导舆论,刊发抗战动员文章。这些组织通过公开活动与秘密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动员广大群众、扩大抗日力量、争取基层拥护、巩固统一战线、团结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右派、传播进步思想、抵制投降倾向在文化普及领域的抗日目标。 效果是全民觉醒。
中共在国统区的组织虽然受到国民党限制,但通过灵活策略,成为坚持抗战、推动民主的重要力量,是铁一般的事实。历史脉络分明,往事并不如烟。
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在国统区设立的正式机构除了南方局(在重庆)之外,还有长江局(1937至1938,在武汉),负责全面领导南方各省的工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调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行动。1938年武汉沦陷后,长江局撤销,其职能由南方局和中原局继承。中原局(1938至1941,先在河南后在安徽),负责长江以北和陇海路以南的敌后抗战工作、领导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开辟华中抗日根据地。北方局(1937至1945,山西和河北),负责统筹华北地区的工作、指导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开展国统区在黄河流域(包括西安)的统战工作。
中共领导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日,一北一南。八路军设有驻重庆办事处,是南方局的实际办公总部。周恩来、董必武等在重庆全面领导中共在国统区的工作。八路军另有驻桂林办事处,联系华南地区的抗日力量,掩护地下党的活动。此外还有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负责沟通苏联的援助,协调西北地区的抗日战争。
中共抗日不遗余力,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国共合作抗日,共同取得伟大胜利,无需争辩贡献谁多谁少。中共在国统区的抗战机构层级分明,中央局(即设于重庆的南方局,为免混淆在延安的中共中央,不用中央局的名称)由周恩来主持统筹国统区的工作,指挥各分局及各地办事处。部分机构以合法名义掩护秘密工作(如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掩护南方局),灵活机动。南方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核心,通过联合中间势力,扩大共产党号召全民抗战的政治影响力。中共在国统区的机构与共产党的根据地政权(如毛泽东镇守的“陕甘宁边区”中央所在地)性质不同,主要任务是在国统区贯彻抗日、团结、进步方针,并非执政。
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都战功赫赫。八路军(1937年改编)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参谋长叶剑英,政治部主任任弼时。三大主力师包括(1)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其中685团团长杨得志;(2)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委关向应;(3)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委邓小平。
新四军(1937年组建)军长叶挺,副军长兼政委项英,代军长(皖南事变后)陈毅,参谋长张云逸;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第2支队司令员张鼎丞,第3支队司令员谭震林。
八路军6位正副师长中,5人授元帅(林彪、聂荣臻、贺龙、刘伯承、徐向前),萧克授上将。新四军之中,叶挺因牺牲(1946年)未授衔,陈毅、张云逸分别授元帅、大将。
八路军初期编制是国民政府认可的三个师。新四军由南方游击队改编,由于历史原因,初期受国共博弈影响较大,最终酿成皖南事变,兄弟阋墙,新四军受到国民党军攻击、伤亡惨重。叶挺英勇善战,是国共双方均接受的新四军军长人选。他命途多舛,不幸在空难中丧生。为免跑题,本文不论。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是国共合作的伟大成果。到今天,为了早日完成国家主权的完全统一,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国共双方还需要多走一步。从甲午战争到今天已历经131年,中日之间的民族仇恨从台湾被割让出去开始。要化解中日之间的民族仇恨,有待台湾回归祖国怀抱,才能够开始逐步画上句号。日本军国主义者如执意追随美国冒险主义者在日本部署中程导弹攻击系统,那就无话可说。豺狼一旦出现,举枪击毙就得。
来源:关品方香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