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4日,迎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在这个时节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中国人自古就有祭祖、踏青、郊游、蹴鞠、放风筝、打秋千、戴柳、射柳等习俗。在古人的诗歌、绘画里,勾勒了一幅幅生动的清明图景。 这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既寄托着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感,又承载了春
4月4日,迎来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在这个时节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中国人自古就有祭祖、踏青、郊游、蹴鞠、放风筝、打秋千、戴柳、射柳等习俗。在古人的诗歌、绘画里,勾勒了一幅幅生动的清明图景。 这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既寄托着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感,又承载了春日萌动的生机。
清明节·溯源
融合多个古老节日
体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融合寒食节和上巳节
唐开元二十年,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算是正式从“法定”意义上确定了祭扫的时间,后来逐渐演变成清明节扫墓。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一起放假,以后历代每逢清明节都有公共假期。 清明节还吸收了另一个古老节日——上巳节,主要风俗是祓禊(临河洗浴,祈福消灾)、踏青等,时间上距离清明节也很近。大家在缅怀祖先之余,洗涤污秽,祈福迎祥,顺便享受明媚的春光,梳理心情。
插柳、戴柳有特殊含义
因晋文公有折柳枝以寄哀思之举,后人便也在扫墓时常携柳枝。至唐宋时期,三节合一,插柳、戴柳之风更加盛行。 青青杨柳,是春天的信号,也是青春的象征。插柳、戴柳之风演变至明、清时期,又增加了一些含义。而古代女子及笄上头,也即举行成人礼,多在清明节期间,束发插笄后,再插上柳枝或戴上柳圈,洋溢着青春气息。
清明节·民俗
粤语“行清”与踏青不同
各地清明节俗各具特色
清明从农耕活动的节气发展为祭祀先人的节日,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广东各地清明节俗各具特色。
在广州,每逢清明节,人们拖儿携女,带着简便的祭品前往拜祭祖先,即清明扫墓(俗称“拜山”“行清”)。粤语所说的“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约定时间齐齐去扫墓祭祖,而“行正清”则是指在清明节当天扫墓、祭拜祖先。祭拜的贡品,除传统的金猪(炭烧乳猪)、烧肉外,还用柑、橙、蔗等水果,以及包子、蛋糕等,茶和酒也是必备的。拜祭仪式各乡大同小异。拜祭完毕,仪式做足之外,大家族还聚在一起,共享时令菜肴。
清明节·美食
人间烟火味
传递对先人的思念
炭烧乳猪 “人人有份”
清明节祭祖,离不开一只“红皮赤壮”的炭烧乳猪。祭祖传统习俗中,炭烧乳猪除了彰显祭奠仪式的隆重和表达对先人尊重之意,还含有祈福健康、人丁兴旺的祝愿。“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是流行于广府地区的一句俗语,表示福荫及庇护已由祖先带到各家。
“甘蔗旁生,以衍宗枝”
清明蔗是这个时节的热门食品,吃清明蔗还是拜山祭祖的“指定动作”。在岭南,凡参与“行清”的大人小孩都会吃上一节清清脆脆的清明甘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
此时吃鹅胜过山珍海味
清明前后的鹅比过年时的老鹅个子小,但因为开春以来草先于其他树木抽芽、长叶,所以这个时候的鹅食过青草后会长得特别肥美,因此有“清明前后吃鹅会胜过一切山珍海味”的说法。
“清明螺,肥似鹅”
清明前是食用螺蛳的最佳时令,此时螺肉丰满肥美,有“清明螺,肥似鹅”和“清明螺,顶只鹅”的说法。
荞菜又叫“思亲菜”
荞菜在清明时节上市,故又叫清明菜,具有清肝明目,凉血止血的功效。“荞”在粤语里的谐音是“轿”,寓意着先人坐轿西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所以荞菜还被叫作“思亲菜”,是祭拜祖先的食品之一。
艾糍、青团传递思念之情
这两种相近的食物其本义都是对家乡、对祖先的一种特别的思念和敬意。
清明节·游春
踏青郊游 登山养生
清明节兼具了祭祖扫墓、慎终追远与踏青郊游、亲近自然两大内涵,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 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姹紫嫣红的花、清新自然的树……正是春游的好时机。 清明踏青到了唐朝已成为一种时尚。《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游春主题。
《虢国夫人游春图》表现游春主题。
有趣的是,相对现代人的踏青赏花拍照发朋友圈来说,古人的春游“戏”更多,不仅有现代人常进行的放风筝、植树、踢球等体育项目,还有围地赏花等风雅活动。 在唐朝时,蹴鞠就是清明习俗之一。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陆游《春晚感事》云:“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可见在宋代“寒食蹴鞠”民俗活动的广泛性。
北宋苏汉臣《长春百子图卷》(局部)表现儿童蹴鞠的场景。
对现代人来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踏青对身体也有好处。随着仲春的到来,气候渐暖,人体阳气也由内向外透达。清明期间的踏青活动,正有利于助长体内的阳气生发,促进气血的运行。
清明节·养生
清明养生正当时
不负健康不负春
清明起居早起锻炼
清明节气之后自然界阳气逐渐旺盛,气温升高并且渐趋平稳,白天也越来越长,此时应适当早起,增加白天生活、工作、学习时间。清晨起床后,可着宽松衣服到柳丝吐绿的公园、河滨、岸边观赏绿色或锻炼身体,最好不要赖床。
清明饮食慎食“发物”
清明节后进入暮春,气温升高,人体因阳气升动而向外疏发,体内外阴阳不平衡,人们气血运行波动较大,故应慎食“发物”。如海鲜、羊肉、公鸡、鸡头、鸭头、鸡脖、鸭脖、白酒等应不吃或少吃,以避免诱发旧病宿疾或过敏性疾病。
可适当食用一些如山药、红枣、枸杞子、豆制品、鸡鸭鱼肉等补血养肝,及韭菜、荠菜、菠菜、油菜、芥蓝、芹菜等和中通腑的食物。
清明运动和缓有趣味
清明之后天气转暖,春风和煦,适合以下三类运动:
★和缓运动型,如健走、慢跑等,且走且跑且停,时快时慢,这种快慢相间的运动可以稳定情绪、消除疲劳,改善心肺功能。
★休闲趣味型,如春游赏花、放风筝、踢足球等,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保健养生型,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健身术,可强健人体的精气神,对中老年朋友更为适宜。
清明情志适当宣泄
因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人们在此节气里多容易产生感伤情怀,难免念物思人、悲伤落泪。但此时不要以“有泪轻弹”为羞耻。心理学研究表明,哭是一种排解不良情绪的有效办法,可以释放能量,调整机体平衡,缓解机体和心理的紧张,甚至还能减轻疼痛。
而在亲人和挚友面前流泪和倾诉是真实情感的流露,既可促进亲人间情感交流的同时,又有助于顺应时节,抒发肝气,开阔心境。所以无须掩饰,情到悲时,则适度宣泄,以调理情志。
此外,清明期间容易出现肝气偏旺,精神调养上要保持心情舒畅开朗,切忌遇事着急,甚至动肝火。可以听音乐、钓鱼或春游等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性情。
封面:许愿树
编辑:骆福珍
校对:段丁
责编:江河水
编审:张荣
签发:秦续丽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