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28条冷知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11:37 1

摘要:苏轼23岁(1059年)娶第一任妻子王弗,王弗是其恩师、眉州名士王方之女——苏轼少年时在王方创办的“中岩书院”求学,两人属“师生之女”的姻缘,婚后王弗常帮他甄别友人善恶,被苏轼称为“贤内助”。

1、苏轼小名“同文”,因他出生时(1037年),父亲苏洵梦见五代文学家苏禹珪(字同文),认为是“先贤转世”,故取此小名。

2、苏轼本是嘉祐二年科举“状元”候选:主考官欧阳修误以为其考卷是弟子曾巩所写,为避嫌故意压为第二,苏轼最终以“榜眼”登科。

3、苏轼23岁(1059年)娶第一任妻子王弗,王弗是其恩师、眉州名士王方之女——苏轼少年时在王方创办的“中岩书院”求学,两人属“师生之女”的姻缘,婚后王弗常帮他甄别友人善恶,被苏轼称为“贤内助”。

4、被贬儋州(今海南)时,苏轼无官舍可住,当地百姓用桄榔树杆、茅草帮他建茅屋,他取名“桄榔庵”,并在《桄榔庵铭》中写下“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却仍自嘲“兹游奇绝冠平生”。

5、苏轼在惠州时写《纵笔》诗:“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快活诗”传到京城,权臣章惇见后大怒:“苏子瞻尚尔快活!”随即把他贬到更偏远的儋州。

6、苏轼在徐州任知州(1077-1079年)时,曾带领百姓抗洪:黄河决堤淹城,他在堤上住了两个多月,甚至“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当地百姓曾称他筑的堤为“苏堤”(非杭州苏堤,后因黄河改道消失)。

7、苏轼与王安石并非“一生政敌”:晚年两人和解,1086年苏轼路过金陵,王安石拄杖郊迎,两人同游钟山十余日,王安石劝他“江东有佳处,聊复效巢由”,邀他定居金陵,苏轼婉拒后写下《次荆公韵》相赠。

8、“河东狮吼”的原型是苏轼友人陈季常:陈季常妻柳氏凶悍,苏轼在《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中调侃“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是柳氏郡望,“狮子吼”借指柳氏发怒。

9、苏轼与佛印的“互怼”有史料依据:佛印曾说“我看公像一尊佛”,苏轼反讽“我看和尚像一堆牛粪”,佛印不语,苏轼回家得意告知苏小妹,苏小妹点破“佛印心中有佛,公心中有牛粪”(虽有演绎,但两人幽默互动见于《东坡志林》)。

10、苏轼曾帮卖扇人还债:在杭州任通判时,一位卖扇人因扇子滞销欠债,苏轼在扇面上题诗作画,扇子瞬间被抢购一空,卖扇人得以还清债务,这一“东坡题扇”的典故见于《春渚纪闻》。

11、《赤壁赋》中的“赤壁”是“假赤壁”:苏轼游的是黄州赤鼻矶,并非三国周瑜破曹的赤壁(今湖北赤壁市),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人道是”点明“这是传闻中的周郎赤壁”,自己也清楚地点。

12、苏轼懂“分茶”技艺:类似现代咖啡拉花,他在《送南屏谦师》诗中写“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描述用茶筅搅动茶汤,在表面形成图案的技艺,这是宋代流行的“茶百戏”。

13、苏轼画竹主张“胸有成竹”:他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振笔直遂,如兔起鹘落”,这一理念成了后世文人画的核心思想之一。

14、东坡羹是素食:并非肉类,而是苏轼用蔓菁、萝卜、荠菜加豆类煮制的羹汤,他在《东坡羹颂》中称其“不用鱼肉五味,而有自然之甘,其法妙绝”,是他贬黄州时发明的“平价养生餐”。

15、苏轼在惠州酿“桂酒”:用桂花、糯米、蜂蜜发酵,著《桂酒颂》记录“桂酒成,味甚美,香气溢溢”,后因原料难得,配方逐渐失传,仅存文字记载。

16、苏轼是“荔枝真爱粉”:除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他还在《食荔枝》诗中写“荔枝生岭南,罗浮山下村。仙人绿云上,自种几千根”,详细描写荔枝的生长环境,甚至研究过荔枝的保鲜方法。

17、苏轼喜欢吃螃蟹:在《丁公默送蝤蛑》诗中写“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还在《东坡志林》中记录“蟹性寒,宜配酒食”,教友人吃蟹的搭配技巧。

18、苏轼在儋州推广水稻:当地百姓原以薯芋为食,他从大陆带来稻种,教百姓开垦水田种稻,还写《和陶劝农》诗鼓励耕作,改善了当地饮食结构。

19、苏轼懂水利:在杭州任知州时,除了修苏堤,还疏浚西湖,在湖中建三个石塔(今“三潭印月”原型),用来标记水域、禁止百姓围湖造田,防止西湖淤塞。

20、苏轼在惠州推广“喝开水”:当地百姓喝生水易生病,他建议“汲井水煮之”,还带头凿井,写下《思无邪斋铭》记录凿井过程,改善了当地饮水卫生。

21、苏轼在儋州教百姓造纸:当地缺纸,他教百姓用树皮、竹子煮烂制浆,制成“儋耳纸”,还在《与程秀才书》中说“此纸可用,近亦得数十幅”,促进了当地文化传播。

22、苏轼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是王弗堂妹:比苏轼小11岁,陪伴他度过贬黄州的艰难时期,苏轼在《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写“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情感真挚不亚于《江城子》。

23、侍妾王朝云是“苏轼的知己”:王朝云12岁被苏轼纳为侍妾,随他贬惠州,34岁病逝,苏轼为她写墓志铭“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如一”,还在她墓旁建“六如亭”。

24、苏轼喜欢养鹤:在徐州任知州时,友人送他一只鹤,鹤飞走后,他在《答郡中同僚》信中抱怨“鹤飞去不复返,颇念之”;贬黄州时又养两只鹤,《后赤壁赋》中“孤鹤横江来”就是指他的鹤。

25、《黄州寒食帖》是“郁闷之作”:这幅“天下第三行书”是苏轼在黄州寒食节写的,因雨冷心情差,字迹潦草甚至有涂改,却因“真情流露”成名作,后被乾隆皇帝收藏。

26、苏轼曾临摹《兰亭序》:他在《书兰亭》中说“兰亭本无真迹,摹本亦佳”,自己临摹的版本虽不及王羲之,却有“东坡风味”,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7、苏轼临终前见了苏辙最后一面:1101年苏轼北归,在常州病重,苏辙赶来探望,兄弟俩见面后苏轼只说“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及一见而诀,此痛难堪”,不久去世。

28、苏轼墓在河南郏县:他去世后,苏辙遵其遗愿,将他葬在郏县“小峨眉”,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的墓组成“三苏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雨巷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