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评估巡礼: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10:20 1

摘要: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全面展示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经验,特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扎实推进“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3.0”,着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全面展示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创新实践经验,特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

本期推送:数学科学学院

学院概况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前身为南开大学数学系,由我国现代数学奠基人之一姜立夫先生于1920年创立,是当时中国大学的第二个数学系(算学系)。1985年,陈省身先生回母校创建了南开数学研究所(现陈省身数学研究所)。1997年5月7日,数学科学学院正式成立。南开数学百年来名家云集、大师辈出、弦歌不辍,是我国专业门类齐全、综合实力雄厚的人才培养和自主研究基地,是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双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陈省身先生提出的“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为宗旨,为我国成为世界数学大国做出重大贡献。

学院现有基础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三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南开数学入选首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学科评估中获评A学科,第五轮评估中获重大突破。2017年,南开数学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并于2021年再次入选。学院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在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生物信息学和数理经济六个二级学科招收和培养研究生,并设有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学院于1993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其前身为陈省身先生倡导的于1986年国家批准设立的数学试点班。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南开大学时强调:“专家型教师队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要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始终抓紧抓好。” 南开大学数学学科现包括数学科学学院、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组合数学中心,拥有核心数学与组合数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开大学数学交叉科学中心等平台。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数学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1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首批)、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21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5人次。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南开卓越公能人才培养体系 3.0,将南开“爱国主义之魂”贯穿本科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致力于支撑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构建“三维融通、五育并举”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党委和教务部全面部署和指导下,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视察南开大学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

1

聚焦“学科建设”之需,教学研究硕果累累

学院两个本科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均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学成效卓著,学院首创高层次数学人才培养基地南开数学试点班(省身班),并首批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连续五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21年顾沛教授获评首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代数类课程教学团队在2021年获评天津市教学团队,实变函数教学团队、连续与离散优化教学团队、分析课程教学团队先后入选校级教学团队。2022年,《代数类课程的深入改革与实践》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名师介绍】顾沛教授曾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数学文化》负责人;“数学文化十讲”获评“最美慕课”。国家级教学团队(南开大学科学素质教育系列公共课教学团队)负责人。负责的“南开大学数学人才培养基地”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负责的“南开大学数学文化课程组”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次、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四次,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次,南开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次,荣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

【名师介绍】邓少强教授先后被评为校级、市级教学名师;天津市教学团队(南开大学代数类课程教学团队)与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抽象代数)的负责人;曾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教育教学二等奖、“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代数类课程的深入改革与实践》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主讲的《抽象代数》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学科在数学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成果发表在Acta Math.、 Ann. Math.、 Invent. Math.等国际数学顶尖期刊。学科获得了4项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数学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国数学会华罗庚数学奖、陈省身数学奖等多项重要奖项。另有3位学者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了45分钟报告。多人担任菲尔兹奖评委、国际数学联盟执委、国际数学家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数学遴选委员会委员、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等。

2

突出“教学改革”之效,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1.升级高质量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

1986年陈省身先生创办“数学试点班”(Chern Class),1993年数学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南开大学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首批高校,成立了“数学伯苓班”,延续数学试点班的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数学伯苓班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2年10月28日,在陈省身先生诞辰111周年之际,“省身班”正式命名。从1986年至今,南开数学学科始终秉承陈省身先生的数学教育理念,实施小班教学,邀请国内外优秀教师单独授课。通过本科讨论班、本科生论坛,科研实践、数学前沿问题选讲等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科研能力,促进学术交流的平台。作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中心,南开数学学科开展了“陈省身讲座”“姜立夫讲座”等高水平讲座,以及“访问学者计划”和“学术会议征集活动”等多样化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为省身班学生提供了解数学前沿的机会,还为他们营造了优越的学术环境。从多渠道选拔具有数学潜质的学生,配备一流学业导师,本硕博衔接式培养、全新的动态进出机制管理,深化国际化培养,三十多年以来,Chern Class(试点班-基地班-伯苓班-省身班)培养出上千名数学优秀人才,涌现出不少数学及相关领域的突出人才。为感念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传承数学学科优良传统,激励南开学子以陈省身先生为楷模,爱国奉献、勇攀高峰,南开大学数学学科杰出校友张文中、周海冰等倡议设立“南开大学感念大师系列奖项”,并为“省身班”学生设立了“省身班奖学金”。

2.深推教学改革,全面改革培养方案

学院持续贯彻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全力推动本科教育发展,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教学科研优势资源,扎实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深度推进教学改革,积极构建具有南开数学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学院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要求为标准,对2021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为了实现本科阶段大类培养,2021级及以后数学类学生前三年不分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相同,专业选修课设置核心选修模块。修订后的培养方案对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核心课程、主要实践环节等进行了提升和完善,构建了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学院推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在大类内按照模块化课程修习,毕业时可根据已修课程和专业培养方案要求,自主申请专业及学位,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

建立完备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奖励激励体系。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学院组建院级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组,制定院级教学督导工作管理办法。确立了“学生评教、本科教学督导组检查、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院领导监督”的四级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面监测与评估教学情况。学院对开设的所有课程(包括校公共高等数学课程)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学院本科教学督导组和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给予具体指导,有效保障本科教学的教学质量。学院推动建立教育教学的鼓励和奖励机制,在职称评定、推优评优等环节给予倾斜,与校友联合设立系列奖教金,包括陈省身奖教金、姜立夫奖教金、史树中奖教金等,奖励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教职工和团队。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打造了一批精品课程,探索知识图谱和智慧课程建设。邓少强教授主讲的《抽象代数》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另有三门课程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分别是线下课程《数学分析I》(主讲教师:李军)、线下课程《离散优化》(主讲教师:史永堂)、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最优化方法》(主讲教师:杨庆之),其中《数学分析I》和《离散优化》两门线下课程已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近四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多篇高水平教学论文,获批立项31项校级及省部级教改项目。

3.实施卓越南开全球胜任力提升计划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视野,学院不断拓宽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渠道。通过联合培养、长期修课和短期研学等方式,资助学生在本科期间赴国际顶尖高校进行学习,如选派学生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国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参加数学暑期学校、短期研学或一学期数学专业课程学习。

学院与多所国外一流大学合作办学,设立3+2本硕连读联合培养项目,前三年在南开大学数学学院学习,后两年赴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数学系和统计系、德州农工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交流学习,获得南开本科学位和上述国外学校硕士学位。2024年起,学院开设国际小学期课程,探索开设全英文专业前沿课程、同时加强与国际高校和研究所的联系,提升国际影响力。此外,学院邀请国外著名大学专家短期授课和系列前沿讲座,讲授最新的国外科研理念和方法,为学生接触世界科学文化研究最前沿、融入国际一流学术群体创造条件,提升南开学子全球胜任力。

4.人才培养理念与育人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注重教师团队建设,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思政融入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牢记科研报国使命,发扬南开的爱国传统,恪守科研道德与学术诚信,立志成为全球视野、中国情怀的拔尖创新人才。

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自我实现与家国情怀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个人奋斗与团队协作相结合的全面育人模式下,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质量人才。先进正确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多元特色培养模式为学生毕业之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最新的2024届本科生毕业境内升学数据显示,有 102人继续在我国各大重点学校继续深造,除主要继续留在南开大学进行深造外,前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级名校的人数也位居全校及全国前列,同时,22人选择出国出境深造,其中近80%进入了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学院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进入国家重点行业关键领域、战略新兴行业,在自己的领域和岗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3

传承“数学文化”之本,精品教材再谱新章

学院教师历经多年教学改革,参考国内外先进教材,在自编讲义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对教材反复修改,经过十多年的磨砺,至1999年系统地编写出一套九册的《南开大学数学教学丛书》。该丛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同时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专业与素质教育并举,我院顾沛教授长期致力于素质教育课程《数学文化》的推广,其编写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数学文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修订再版,并被教育部列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021年,教育部国家教材委员会授予顾沛教授“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称号。

近年来,南开数学人在传承经典、续写精品教材新篇章的道路上潜学深耕,学院大力支持建设高质量“十四五”规划精品教材。教育部“101”计划《代数学》专家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主要成员白承铭教授组织编写代数类课程核心教材。数学学院邓少强教授主编,常亮、徐彬斌等老师参与编著的《代数学》系列教材已圆满完成编写任务。周性伟、孙文昌教授主编的《实变函数》、顾沛教授主编的《数学文化》、邓少强教授主编的《抽象代数》和《代数学(五)》4部精品教材,2024年申报认定“十四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

拓宽“实践教学”之路,学用结合激发潜能

学院构建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了多个方向的课程,如《LaTeX》《数据结构》《数学建模》《操作系统与网络》《JAVA》《GPU程序设计》《Python科学计算》《C程序设计语言》《大学物理实验》《科学计算实验》《计算几何》《并行数值方法》《最优化方法》等。所有相关课程均安排有上机实习,并配有指导。学院的计算实验室对本科生免费开放,学生可在方便的时间段进行上机实习,提升实践能力。

学院十分注重本科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2019-2024年我院共获得“国家级创新科研训练”项目资助14项,“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资助15项,“南开大学创新科研百项工程”资助24项。在创新科研优秀项目的评审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2项。2023年12月张睿杰团队的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空间与算子:球覆盖性质与量子单射性》(指导教师刘锐)获评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优秀数学论文。多个项目组的科研成果投稿或发表在中外数学期刊上。

学院注重学风教育,成立“数有真知”学风涵养工作室,聘任专业教师担任学业导师,构建“专业教师——辅导员——朋辈导师”三级学业指导体系,给与学生全方位学业帮扶。新生入学开设的新生研讨课,院领导亲身参与组建高质量、多层次的学业指导教师梯队,以小班授课形式为新生配置学业指导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学专业学习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帮助新生准确自我认知、增强专业认同感,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助力学生健康自主成长。学院在一、二年级为学生配备了班导师,针对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专业的迷茫,对学业和职业规划等方面问题给予引导和帮助。

对高年级学生,学院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科研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同时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中找出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的方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为学生讲解学科前沿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所学知识在本领域的应用等,有的教师在讲解课程知识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这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除此之外,学院积极打通一二课堂教学壁垒,不断延伸一课堂教学触角,每月两次定期举办“数分高代”拯救计划、全校高数串讲计划,全面梳理课程知识点,打牢学生专业学习、高数学习基础。

学院积极开展数学竞赛,以赛促教。2019-2023年,学院组织全校学生参加数学类竞赛20余场,包括天津市大学数学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深圳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丘成桐”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等并取得了优异成绩,近五年来,全国性奖项获奖人数达160余人,省市级奖项获奖人数达2155余人,其中,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获决赛(国家级)奖项40人、初赛(省市级)奖项1187人;“高教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级奖项93人、省市级奖项483人;天津市大学数学竞赛获奖485人;“深圳杯”数学建模挑战赛获全国性奖项24人;“丘成桐”数学竞赛国家级奖项1人。

学院不仅负责数学类学科竞赛的组织和培训,还承担了带队参赛的工作,并于2024年7月成立了南开大学数学类竞赛指导委员会。从2023年起,学院受天津市数学会委托,承办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天津赛区的组织工作。除此之外,构建学生社团与实践教学互促互融新模式,在全校范围内着力营造浓郁的数学竞赛氛围。

学院与校团委一起扩大“南开大学数学建模协会”规模,并与南开大学数学建模教练组相结合,成立“南开大学数学建模代表队”,一方面,组织学校“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教练组”成员教师面向全校竞赛水平较高的核心成员开展专项训练,组建数学建模竞赛“高水平校队”;一方面,依托社团纳新契机,面向全校有意参与数学竞赛的同学开展“校内筛选”,由社团成员自行命题,帮助全校范围内热情接触参与竞赛的学生了解相关竞赛情况,扩大参与学术竞赛的基础人数和育苗范围,组建“校级预备队”,整体提升我校数学学科竞赛获奖成绩,取得突破性进展。

5

筑牢“高数教学”之基,教改探索初见成效

高等数学教学部负责全校各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及相关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改革研究等工作。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教学部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有效提升了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和《文科概率统计》课程先后获批“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教学部组织编写各类高等数学教材10余本,其中《文科数学基础(第二版)》获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学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项目,并在学校教改项目“四能提升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与一流课程建设”等类别里分别获批立项,其中一项获评优秀项目。教学部在为学生筑牢数学基础的同时,积极将课程思政科学融入到高等数学课程中,以加强对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收到良好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其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南开数学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化本科教育教学培养质量,致广大而尽精微,恪守“公能”品格,推动基础研究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勇担“数学强国”这一宏伟目标和历史使命,奋力谱写属于数学,更属于南开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学生学习体验

21级车保骏

作为省身班拔尖计划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老师们的严谨负责和同学们的求知若渴。在大一学习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时,老师们鼓励“做更多的思考”,这不仅让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教会我们如何学好数学。在专业课程之外,学院还开设本科生讨论班,通过积极参与并主讲讨论班,拓展大家知识视野,提高自学能力、助力寻找感兴趣的方向。同时,数学学院也有一群热爱数学、乐于分享的同学,大家常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省身班培养特色鲜明,外教讲授的英语课开阔国际视野;动态进出结束后,全员获得推免资格;提供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的机会,既让同学们实地感受了世界一流大学的风采,也为有志于出国深造的同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包括省身班奖学金在内的感念大师系列奖学金种类众多、体系完善,激励着同学们在学习上不断进步,在科研中大放异彩。学习之外,学院组织的迎新晚会、数学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也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求是杂货铺、保研经验分享等活动为大家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细节建议。总而言之,在数院学习的时光让人无比充实和美好。

21级花赫阳

中共党员,省身班强基计划学生,曾获陈省身未来之星奖学金、南开大学创新创业奖学金;已发表和在投文章共五篇,其中两篇为共同第一作者。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普通会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学生会员。曾获2022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onor奖、2023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Finalist奖;获2024年天津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二等奖;在南开大学第六届“校长杯”创新创业大赛中,创新赛科技发明制作A类、B类赛道均获优秀奖。曾任2021-2022学年数学科学学院学业发展中心骨干、2023年度暑期社会实践队长并获评校级优秀团队标兵。担任2023年南开大学“莲子计划”课题学生负责人,并建立三个社会实践基地。任2022-2023、2023-2024学年《伯苓学刊》数学部编委;任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新文科智能计算机基础》助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数据挖掘》助教;任2024年数学科学学院学风涵养工作室朋辈导师。

省身班专业教师在课程培养上尽心尽力,辅导员及学院行政老师在学业、生活上给予学生们细致的关怀。此外,学院为强基计划的同学设置了丰富的学术活动,使得同学们有机会接触到各个领域学术专家。在数学院强基计划本硕博培养的制度下,有幸跟随陈盛泉老师攻读博士学位,并得到陈老师的悉心指导,更加坚定了追求学术目标的决心,并激励我为之不懈奋斗。

21级白浩君

在学院完善培养体系下,学生不仅夯实了基础,提升了学术素养,还深刻感受到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对学生学习科研的强有力支持。首先,学院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课程体系,系统安排了包括分析,代数,组合等各个方向的专业课程,由浅入深的课程安排让大家的学习更加体系化。学生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逐步明确了未来深耕组合领域的科研方向。学院也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学习机会,包括但不限于多个课程中的习题课,创造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的机会,帮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曾有幸担任过《数学分析Ⅱ》习题课助教,在与老师同学们的交流中,对之前的知识也有了新的体会。此外,学院创新性地引导模块化选课确定专业,帮助学生更加自由地选择各个方向的专业课程,同时也促使大家更加理性地确定自己的兴趣,使课程的选择与安排更加个性化和合理化。

优秀学生代表

徐上

徐上,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省身班2020级本科生,毕业去向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博士。该生在校期间曾获周恩来奖学金,国家奖学金,陈省身特等奖学金等。徐上勇攀高峰,突破南开纪录,在多个高含金量的数学竞赛中表现突出。他在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得代数方向优胜奖,并在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获得第26名。学术成绩方面,他专业课平均分高达97.2,位列省身班第一。徐上敢于创新,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数学家Vera Serganova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了一篇具有创新成果的学术论文《g_0-geometry and its relationships with representation theory》。

曹一川

曹一川,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专业直博。该生在校期间,参与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荣获国际级F奖;2022年3月,参与全国大学生算法设计与编程挑战赛,荣获国家级银奖;2022年5月,参与MathorCup高校数学建模挑战赛,荣获国家级一等奖;2022年4月-2023年4月参与国家级创新项目《面向电子电气设备虚拟装配的智能三维布线算法研究及实践》。其论文《scButterfly: a versatile single-cell cross-modality translation method via dual-aligned variational autoencoders》被nature communications接受,并在AI and machine learning板块被编辑highlight。

邵源植

邵源植,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20级本科生,现任数学科学学院公能朋辈导师,学业朋辈导师及南开大学-新智感生态数学与智慧保护联合研究中心运营部负责人等9项学生工作。曾参加南开大学第15期青马工程并在如皋市政府组织部挂职锻炼,作为负责人获创新科研项目二等奖,以唯一本科生身份参加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并完成了南开大学全景3D模型的建立。邵源植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时长700余小时,曾获天津市优秀学生干部、南开大学青年五四奖章提名等20余项个人奖项。毕业后,加入南开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赴西藏达孜小学支教一年。

转自南开大学教务部

来源:南开大学本科招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