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王,说好了今天你请客啊,当年你穿上那套军装跟变了个人似的,那股子精神头,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呢。"我刚在饭桌前坐稳,老张就冲我大嚷嚷。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老王,说好了今天你请客啊,当年你穿上那套军装跟变了个人似的,那股子精神头,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呢。"我刚在饭桌前坐稳,老张就冲我大嚷嚷。
这是我退休后的第一次战友聚会。对面的老张是我们公社的老书记,如今满头白发了,可这记性还是那么好。
"哎呀,都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你还惦记着呢。"我笑着倒了杯茶,心里却涌起一阵暖流。
1979年我入的伍,那年刚满18岁。记得第一次穿上军装站在镜子前,瘦瘦小小的农村娃,整个人都被军装衬得挺拔了几分。我被分到边防部队,驻地在山区的一个小连队。
刚到连队那会儿,新兵连的苦头可没少吃。早上5点起床号一响,被窝还是热乎的,就得"嗖"地蹦起来。叠被子是最折磨人的——被子要叠成"豆腐块",四角要方方正正,还得能放本钢笔在上面不滚下来。我练了整整两个星期,才勉强过关。
"记得你第一次站岗不?"老孙插嘴问道,他是我当年的老班长。
我笑出了声:"可不咋地,差点把打草的老大爷当特务给抓了。"
那晚风大得很,我被安排站夜岗。手里攥着钢枪,心里直打鼓。远处有动静,我立马紧张起来,大喊一声"站住,口令!"结果是个老大爷在砍草。回到宿舍,战友们笑话了我好一阵。
"那时食堂的大锅菜啥味道来着?"杨胖子问道。他当年是炊事班的,现在已经是个圆滚滚的啤酒肚了。
"咸就一个字!"我们几个异口同声地喊道,然后哈哈大笑。
确实,军营的饭菜简单得很。白菜炖土豆,萝卜炖土豆,土豆炖白菜,天天如此。但饿了一天的时候,那味道比山珍海味还香。记得有次训练后,我一口气吃了四个馒头,战友们都惊呆了。
"最想家的是啥时候?"老李问。
"过年呗。"我呷了口茶,记忆又涌了回来。"那年腊月,大家都收到家里的包裹,只有我没有。当时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了。"
那会儿我家里条件差,父母都是种地的,哪有闲钱寄东西。宿舍里的小刘看出我的难过,偷偷塞给我一个糖果:"我妈寄了一大包,分你一半。"就这样,我们俩挤在被窝里,一边吃着糖果,一边聊着家乡的事。
军营里的春节热闹得很。连队组织了联欢会,我们宿舍排了个小节目,是改编的小品《吃饺子》。我演卖饺子的,台词就三句,结果上台就忘了两句,台下笑成一片。回来老班长说:"你小子,站岗紧张,上台也紧张,啥时候能不紧张啊?"
"最难的是什么?"年轻点的小杨问道,他是我们的"小字辈",当过两年兵。
"练匍匐前进!"我想都没想就回答。"夏天训练,地上跟烙铁似的,肚皮都能烫出泡。一口气爬个三四百米,整个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小杨点点头:"现在条件好多了,有训练服,还有护具。"
我笑了笑:"条件是好了,但军人吃苦的精神不能丢。"
聊着聊着,话题转到了我退伍那年。1983年,我服役期满准备回乡。临走前,连长找我谈话,问我要不要留下来。我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决定回家。
"走那天,战友们都来送我。"我回忆道,"小刘硬是把他的收音机塞给我,说是让我回去还能听部队的广播节目。"
那个收音机我一直留着,虽然早就不能用了。它代表着一段珍贵的友情,一段难忘的岁月。
临走前,我把自己叠得整整齐齐的一套军装送给了来慰问的公社书记老张。那时他刚上任不久,对我们村的复员军人特别关照。
"那套军装啊,"老张笑着说,"我一直珍藏着呢。那时候穿上它,走在村里,多神气啊!"
退伍后的日子刚开始并不好过。回到村里,除了种地,我啥也不会。好在部队锻炼出了我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公社缺个民政助理,老张推荐了我。
工作琐碎,主要是跑腿、记录、发放物资。冬天送煤,夏天送降温物品,逢年过节走访困难户。这些在别人眼里是苦差事,但我却干得津津有味。因为部队教会了我细心和耐心。
"你那会儿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大家都说这兵娃子真不错。"老张回忆道,"不像有些人,刚回来就嫌这嫌那的。"
1985年,县里选拔干部,我被推荐上去了。从科员做起,一点一点往上爬。工作中遇到困难,我就想起在部队时的训练:再难的事,咬咬牙也能挺过去。
"记得那次抗洪吗?"老李问道。
我点点头。那是1998年的特大洪水。我当时已经是县里的副科级干部了,负责组织群众转移。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嗓子喊哑了,脚也起了泡。但看到群众安全了,那个累啊,值得!
"那会儿我就看出来了,"老张说,"当过兵的就是不一样,关键时刻顶得上。"
今年初,我办理了退休手续。从县政府大院走出来那天,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脱下军装的时刻。人生好像是个轮回,从穿军装到脱军装,再从穿制服到脱制服。
"老王,这么多年下来,你没白活啊!"老孙举起杯子,"从一个农村娃,到副科级退休干部,这一路走得不容易。"
我笑着回应:"哪里是我的功劳,要不是当年在部队那三年,我可能现在还在地里刨食呢。"
"来,为我们的军旅时光干杯!"大家一起举杯。
酒过三巡,老张突然说:"老王,那套军装我还留着呢。虽然都发黄了,但每次看到它,就想起你们这些当过兵的娃子。"
我心里一暖。人这辈子,能有几个记得你年轻时候的朋友?能有几套穿了几十年还舍不得扔的衣服?
"下次聚会,你把军装带来,我看看还能不能穿进去。"我半开玩笑地说。
"哈哈,就你现在这身材,"老孙指着我的啤酒肚,"怕是穿不进去喽!"
大家都笑了。是啊,岁月不饶人。当年精瘦的小伙子现在也成了大腹便便的老头子。但那段军旅岁月,就像一枚勋章,永远佩戴在我们的心上,闪闪发光。
回家的路上,我不禁想起了退伍那天,连长说的话:"小王,脱下军装不等于脱下军人的责任,无论在哪里,你都要记得自己曾经是个军人。"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始终没有忘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即使退休了,我每天早上仍然5点起床,叠被子,出门散步。有些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伴随终身。
就像那套军装,虽然可能已经发黄发旧,可能再也穿不上,但它依然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之一。因为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我的责任,以及我的光荣。
"老王,说好了今天你请客啊..."老张的话又在耳边响起,让我想起了三十年前那个穿着崭新军装的年轻小伙子,想起了那个把最珍贵的东西送人的淳朴军人。
时间改变了很多东西,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李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