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教材插画事件的硝烟似乎还未散尽,类似问题再次浮现,将“毒教材”的阴霾重新带回公众视野。
“线条眼”、筷子直插米饭……这些元素出现在儿童读物中,刺痛了多少中国人的神经?
2022年教材插画事件的硝烟似乎还未散尽,类似问题再次浮现,将“毒教材”的阴霾重新带回公众视野。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安全本应是坚不可摧的堡垒,如今却屡屡被撕开裂口,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隐患?
毒教材再次出现2022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宛如一颗重磅炸弹,震撼了全国。
教材中出现了“唐氏儿”面容、性暗示和美化侵略者的内容,这些不仅严重偏离了教材应有的教育职能,更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孩子们是未来的希望,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价值观正在从这些早期教育中塑造出来,任何不当内容都可能给他们带来深远的影响。
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迅速反应,展开了调查,对27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就在所有人以为这场风波消失的时候,在近期,新的幼儿绘本插图问题再次引起了公众的强烈关注。
一位博主爆料,一本名为《一读就懂的图画小百科之世界各地的孩子》的幼儿绘本,插画风格实在是怪异,竟然还是全国知名出版社!
特别是其中对于不同国家孩子的描绘,竟然大相径庭。
绘本里,其他国家孩子的形象充满活力,大眼睛、圆脸蛋,显得天真可爱、阳光灿烂。
但当画面切换到中国孩子时,立刻出现了“眯眯眼”的形象,眼神呆滞,神情显得古怪阴郁,让人忍不住皱起眉头。
这位博主无论怎么看心里都感觉怪怪的,于是在社交平台上发文吐槽。
初看这本书时,似乎没有太多问题,画面也没有什么显眼的差错。
可是,当细致地翻看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问题”深藏不露,令人触目惊心。
从插图的细节来看,对于外国儿童的形象,绘本里几乎都是标准的大眼睛、灿烂的笑容和生动的神态,看起来非常自然和正面。
但当镜头转向中国儿童时,整个画风却骤然改变:小朋友们的眼睛被画得细长、眯成一条缝,笑容中缺少生气,甚至透出一丝说不出的阴沉感。
这种明显的差异,令人疑惑其背后的用意。
更令人愤怒的是绘本中的一幅场景,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享用美食的画面中,不少筷子都笔直地插在饭碗里。
这一细节让博主感到极度不满,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筷子竖插在碗里是绝对的禁忌。
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被视为极不礼貌且不吉利的象征,常常被家长们及时纠正,防止孩子在餐桌上犯错。
试问,作为国内出版商,应该非常清楚这样的文化禁忌。
难道在绘本中故意将这种不符合礼仪的细节绘制进去,只是为了美化画面效果吗?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更深层次的质疑在于,绘本中的这种细节是否在试图混淆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界限?
一幅看似无害的画面,实际上却有可能在孩子们心中埋下误解和偏见的种子,让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
这些问题引发了新的质疑,公众再次担忧是否会有更多类似事件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2022年的教材插图事件,就已经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
除了那令人愤怒的“唐氏儿”面容,一些插图中的细节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例如,有些插图竟然描绘了带有明显性暗示的动作和表情,甚至还有些插图歪曲了历史事实,混淆了是非,给孩子们灌输了错误的价值观。
相比之下,近期的幼儿绘本事件,其表现形式更为隐晦,但其危害性同样不容小觑。
绘本中对中国儿童“眯眯眼”的刻画,显然迎合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带有明显的歧视意味。
而“筷子竖插”这一细节则更直接、更冒犯。
这两起事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无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对中国儿童的形象进行了不尊重的负面塑造,还可能引起文化误导。
2022年的事件相对直白,更容易引起大众的批评和质疑,而近期的绘本事件则更隐蔽、更狡猾,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深远。
表面上看,它或许只是一个插图或一个细节,但背后却是对文化价值的侵蚀,影响深远。
文化渗透的危害“眯眯眼”并非仅仅是一个审美问题,它背后隐藏的是西方世界对亚洲人的长期刻板印象。
它所承载的文化偏见一旦被儿童接受,就可能深深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和民族自豪感。
想象一下,孩子们看到这样带有刻板印象的插图时,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质疑自己的容貌,甚至觉得自己的眼睛不够大、不够好看,而自卑情绪悄悄滋生。
这种情绪不仅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还可能在他们的心中埋下对自己文化背景的怀疑种子。
更为可怕的是,当“眯眯眼”这一形象广泛传播时,其他文化群体对中国人及其文化的误解和偏见可能会加深,这对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本应学习如何欣赏和尊重不同文化,而不是因为被灌输这种偏见而远离多元文化的理解。
至于“筷子竖插”这个细节,它暴露出更为深刻的文化渗透问题。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筷子竖插在碗里是祭祀逝者时才会用到的仪式,平时的餐桌上,绝对被视为不礼貌的禁忌。
这是因为这种方式象征着死亡,违背了对生命的尊重。
若这样的细节被描绘在儿童绘本中,岂不是在无声中传递错误的价值观,甚至破坏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这不是一个小小的误解,而是一种蓄意的文化误导,试图在潜移默化中颠覆和瓦解中国文化的根基。
孩子们从小如果习惯了这种“无害”的画面,可能在未来真正面对传统习俗时,会觉得它们无关紧要,甚至不值得尊重。
这样不仅使他们失去对文化的敬畏之心,还可能导致文化认同的淡化,逐渐丧失自我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保护文化安全和传承传统,是对未来世代的责任。
教育内容应当是引导孩子们正视和尊重自己文化的良好契机,而不是成为扭曲和误导的源头。
我们应当保持警觉,杜绝任何形式的文化歪曲和偏见,确保下一代能在正确和健康的文化土壤中茁壮成长。
文化渗透的方式可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绘本,它还可能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其他形式的儿童内容中,比如动画片、电影、游戏,甚至日常的儿童读物。
一些看似再普通不过的故事情节、角色设定,甚至是简单的一句台词,都有可能蕴藏着潜在的价值观导向和文化渗透的意图。
想象一下,一些儿童读物可能会过度渲染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优越性,从而弱化了孩子们对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认同。
一些动画片则可能会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描绘成先进、时尚,而将中国文化塑造成过时、落后的形象。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此以往,会逐渐改变孩子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甚至引发文化认同的危机。
尤其在信息时代,文化渗透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和隐蔽化。
从流行的动画片中散发出的西方价值观,到网络游戏中的虚拟世界和角色设定,这些内容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将文化偏见和误导传递给年轻一代。
孩子们在看动画片时习惯了“西方英雄”的光辉形象,而对本土历史和文化缺乏兴趣和了解,这样的差距可能会逐渐影响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
所以,我们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作为家长和社会的一份子,应擦亮眼睛,关注这些潜在的文化影响,帮助孩子们理解文化多样性,并在多元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孩子们在现代世界中,不仅拥有全球化的视野,也能坚定地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认同中。
参考信源
926薛寒发布的视频 2024-11-29 少年儿童出版社你的导向太有问题
粤港澳观察
来源:来科点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