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的建立者。他生于公元351年,卒于417年,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作为十六国时期少数由汉人建立的政权创始人,李暠在乱世中开创了一番事业,其生平经历和治国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暠,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的建立者。他生于公元351年,卒于417年,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作为十六国时期少数由汉人建立的政权创始人,李暠在乱世中开创了一番事业,其生平经历和治国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暠"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晋书·李玄盛传》)。这段记载描绘了他年少时的形象:沉静聪慧、宽厚谦和、器度优雅,不仅通读经史,特别擅长文辞,长大后还精通武艺,研读《孙子兵法》,可谓文武双全。
李暠家族世代为官,他的高祖父李雍、曾祖父李柔,都在晋朝做官,历任郡守之职。祖父李弇,在前凉张轨幕下担任武卫将军,封爵安世亭侯。他的父亲李昶从小有美名,但很早去世,李暠是他的遗腹子。这样的家庭背景,为李暠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隆安元年(397年)三月,后凉建康太守、京兆人段业自称凉州牧,建立北凉政权,任命敦煌太守孟敏为沙州刺史,委任李暠为效谷县令。李暠的同母异父弟宋繇则为段业做事,担任中散常侍。
后凉版图
孟敏死后,敦煌护军郭谦、沙州治中索仙等人认为李暠"温毅有惠政",推举他担任宁朔将军、敦煌太守。李暠最初推辞不就,直到宋繇从段业处返回敦煌,以昔日郭黁"君当位极人臣,李君有国土之分"的预言劝说,李暠才接受推举。
不久,李暠进号为冠军将军,并向段业称臣。段业任命李暠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兼任护西胡校尉。这一时期,李暠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和治理能力,为日后建立西凉政权奠定了基础。
隆安三年(399年),段业自称凉王,北凉的右卫将军索嗣构陷李暠,对段业说不可让李暠在敦煌久留。段业于是让索嗣代替李暠担任敦煌太守,命令索嗣率领五百名骑兵前往敦煌任职。索嗣到距离敦煌城二十里的地方,通知李暠前来迎接自己。李暠疑虑重重,准备出城迎接,但被效谷县令张邈和宋繇等人阻止。张邈分析道:
吕氏政衰,段业闇弱,正是英豪有为之日,将军处一国成资,奈何束手于人索!嗣自以本邦,谓人情附已,不虞将军卒能拒之,可一战而擒矣。
李暠采纳他们的建议,先派宋繇前去拜见索嗣,用恭顺谦诚的好话将他稳住。宋繇回来后报告:"嗣志骄兵弱,易擒耳。"李暠于是派遣其子李歆与张邈、宋繇等带兵攻击索嗣,索嗣大败而走,逃回张掖。
前凉后凉形势图
李暠与索嗣曾经结为生死之交,现在反而被朋友出卖,他深恨之,于是向段业上疏索嗣的罪状,请求处死索嗣。在辅国将军沮渠男成的劝说下,段业杀死索嗣,派遣使者向李暠道歉,并分出敦煌郡的凉兴、乌泽,晋昌郡的宜禾三县设置凉兴郡,升任李暠为持节、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兼任护西夷校尉。
隆安四年(400年),北凉的晋昌太守唐瑶反叛北凉,向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祁连六郡传发檄文,推举李暠为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凉公。李暠在境内大赦,建年号为庚子,建立西凉政权,追尊祖父李弇为凉景公,父亲李昶为凉简公。
李暠建国后,以 "诸事草创,仓帑未盈,故息兵按甲,务农养士"为指导思想。在政治上努力做到知人善任,积极纳谏,执法宽简,赏罚有信。他赦其境内,重视农桑,号召因战乱而背井离乡者返回家园,并给予优待和资助,使两万多户逃民迁回敦煌。西凉政权是一个汉族政权,疆域东自建康(今甘肃高台县南),西至鄯善。当时逃避战乱的中原士民大批移居西凉,这对西凉的经济、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为了统一河西,李暠派遣重臣宋繇东征凉州,西击玉门。取胜后驻兵玉门一带,实施寓兵于农的措施,将大批军队开到玉门关、阳关等地屯田,广积粮谷作为东伐之资。在其治理下,敦煌因战乱而遭到破坏的经济,很快得以恢复和发展。
李暠还广开言路,崇尚儒学,积极振兴文教。西凉庚子三年(401年),李暠召集百僚于敦煌南门外靖恭堂,图赞为文。他在都城还修建了泮宫(学校),在各郡设置五经博士,传授经学,文风一时大兴。当时西凉境内,好多文士名流也被重用,一时群英齐聚敦煌,形成了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的兴盛时期。
河西四郡
西凉与北凉长期争战,李暠与张邈商议,把都城迁往酒泉,用来对北凉施加威胁,明确表达自己的东进策略。
李暠不仅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文学家。自著有《述志赋》《槐树赋》《大酒容赋》等著作多篇。他对子女教育严格,撰写《诫子书》,语重心长,情真意切,可视为教子格言。其中写道:
节酒慎言,喜怒必思,爱而知恶,憎而知善,动念宽恕,审而后举。众之所恶,勿轻承信。详审人,核真伪,远佞谀,近忠正。蠲刑狱,忍烦扰,存高年,恤丧病,勤省案,听诉讼。刑法所应,和颜任理,慎勿以情轻加声色……
这份诫子书充分体现了李暠的政治智慧和教子理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家训文献。
义熙十三年(417年)正月,李暠去世,谥为"凉武昭王"。继位的李歆不是守成之君,他不守家训,严刑峻法导致"人力调残,百姓愁悴",贤臣苦谏不听,母后力阻难进,结果在晋安帝元熙二年(420年)夏偷袭北凉时战死于蓼泉(今高台县西)。酒泉失守,其弟李恂闻此欲保据敦煌,因城破而自杀,李氏所建西凉政权彻底灭亡。西凉国经过3传,维持了21年,终亡于北凉。
西凉地理位置特殊,在整个丝绸之路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李暠所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为河西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其文化政策,将河西与中原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对凝聚民族向心力起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李暠还是唐朝皇室认定的先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李暠六世孙,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二年(753年)追尊其为兴圣皇帝。这一特殊身份,使李暠在历史上的地位更加显赫。
《晋书·卷八十七·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资治通鉴·晋纪》、《十六国春秋·西凉录》、《中国史纲要》、《两晋南北朝史》等
来源:硕鼠无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