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走进绵竹市园宝山公墓的节地、生态、人文主题墓区,沿台阶一路而上,树木苍翠挺拔、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在公墓的生态园区,60余位逝者的骨灰安放在一株株形态各异、生机勃勃的花卉或绿植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态园区周围修建了许多壁墓,一些逝者的骨灰便安放于此。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近年来,
绵竹市大力倡导生态殡葬理念,
鼓励采用绿色殡葬方式,
让逝者回归自然,与天地共融,
让人生“归处”依旧绚烂。
3月26日
记者走进绵竹市园宝山公墓的节地、生态、人文主题墓区,沿台阶一路而上,树木苍翠挺拔、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在公墓的生态园区,60余位逝者的骨灰安放在一株株形态各异、生机勃勃的花卉或绿植下,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态园区周围修建了许多壁墓,一些逝者的骨灰便安放于此。
“园宝山公墓按照科学规划、依法建设、因地制宜、规范管理,结合‘墓区园林化、墓碑小型化、葬式多样化、祭祀环保化、服务人性化’的发展理念,将传统殡葬文化、孝道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打造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节地、生态、人文园区。”
据绵竹市园宝山公墓管理所工作人员杨孟文介绍
节地生态葬主题园区占地近500㎡,可通过花葬、树葬、草坪葬、格位葬等方式安葬1500余人,这种节约土地资源、低碳环保的殡葬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在绵竹形成了绿色、文明的祭扫新风尚。
殡葬工作与民生息息相关,确保“逝有所安”是民众的共同期待。
在广济镇卧云村,以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绿色人文安葬模式试点建设项目将于今年4月底建成投入使用。该项目以居民自治方式,实行骨灰集中安葬,遏制坟墓硬化,使其于林草之中实现自然消降。如今,“墓隐于林,见林见绿不见墓”的自然景观已初见雏形。
“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绿色殡葬,是我们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选择。这不仅关乎当代人的福祉,更对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广济镇社事办主任霍登华介绍
该项目共建成600个墓位,将满足卧云村20年的集中安葬需求,既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又改变了当前农村的散埋乱葬现象。
移风易俗,文明殡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年来,绵竹市始终将推进殡葬事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坚持“机制创新、群众受益、重点突出、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立足殡葬惠民政策、节地生态安葬、绿色环保祭祀,推进殡、葬、祭“三位一体”建设,促进全市殡葬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我市已建成覆盖全市12个镇(街道)的农村公益性公墓9个,后期还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覆盖面。”
绵竹市民政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王永昶表示,该局将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深入推进民政系统整治殡葬领域腐败乱象专项行动,全方位、多形式加大绿色殡葬宣传力度,积极推广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会等健康文明祭扫方式,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树立绿色、生态、文明、节俭的殡葬理念,进一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来源:画境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