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没资源也能做内容营销?小团队如何用内容积累信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10:17 2

摘要:2006年,HubSpot 还是一家美国不知名的小公司。他们没有像传统企业那样,砸钱买广告牌,也没有雇佣庞大的市场团队。他们做了一件看起来很“笨”的事情:每天写博客。写什么?写营销方法、写客户常见问题、写行业趋势。

2006年,HubSpot 还是一家美国不知名的小公司。他们没有像传统企业那样,砸钱买广告牌,也没有雇佣庞大的市场团队。他们做了一件看起来很“笨”的事情:每天写博客。写什么?写营销方法、写客户常见问题、写行业趋势。

就这样,他们把“Inbound Marketing(集客式营销)”这个概念,生生写成了一个全球流行的营销方法论。到2010年,HubSpot 的博客每月已经有数十万访问量,70%以上的新客户,都是被这些文章吸引来的。十几年过去,HubSpot 已经成为全球CRM巨头:

领英粉丝 150万+

Twitter 80万+

Youtube 50万订阅

每年发布 5000+ 篇博客、白皮书和案例,覆盖200+行业

它更像一家“媒体公司”,而不是一家软件公司。原因很简单:他们用内容,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内容不是企业的“宣传册”,而是客户愿不愿意信任你的起点。

但很多企业主会问:我只有一个市场专员,甚至只有我自己,要怎么学 HubSpot?或者,我只有一个 2-3 人的小团队,真的能靠内容打开局面吗?

答案是:能。但你得方法对。

1. 一个人,也能跑出内容增长曲线

一个人做内容,最怕掉进两个陷阱:要么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都没做成;要么写得很努力,但内容和客户需求完全脱节。所以想要单兵作战实现内容获客,关键在于用对方法。

1. 聚焦而不是贪多

HubSpot 起步时只写博客,没有一开始就铺开所有渠道。所以小企业如果只有一个人做内容不必同时搞定知乎、小红书、抖音等多个平台,可以选择一两个主攻的平台深耕,定期稳定产出内容。

2. 客户问题就是选题库

选好了平台,选题如何定?选题一定要围绕客户的痛点和需求,切忌自我发挥和空想。比如做外贸的企业,客户常问“关税怎么算?”、“海运 vs 空运哪种更划算?”这些客户痛点就是现成的选题,一篇文章能拆成 FAQ、一条短视频、一场直播答疑。

3. 借助AI工具提升效率

一个人时间有限,所以更要用好工具。AI 可以帮你打底稿、优化结构;视频可以用“长切短”策略,比如通过卫瓴·集思可以自动将各类长视频按不同内容主题拆分成多条短视频,而卫瓴·协同CRM的AI创作能力,能结合企业知识库快速生成文章或案例初稿,提供内容素材;再配合卫瓴的集思生成数字人口播视频或者切片视频,一个人也能像小团队一样运转。

所以,一个人的关键不是拼产量,而是拼”精准“和”聚焦“,梳理清楚最能够对企业引流、有效的内容选题,逐步创作;在创作的同时,具备“模块化”思维,把一次内容拆成多次复用;最后再借力工具,让产能翻倍。

(点击了解,更多集思应用场景)-放集思视频资料库链接

2. 小团队做内容,要像工厂一样协同

当企业进入成长阶段,市场部有了 2-3 个人,就不能再像“单兵作战”那样随意了。此时最大的挑战,不是产出,而是协作。很多小团队,喜欢找“全能型人才”——既能写稿,又能设计,还能运营分发。结果是每个人都很累,最后又没有沉淀。

所以如何实现市场团队高效协作,提升内容产出效率,实现高效获客?

1. 流程化分工

不要找“全能型选手”,而是像流水线一样运作:

负责人定选题与策略,专员负责写作与初步分发,设计/视频制作可外包,然后让销售、客服配合做二次转发。

2. 内容资产化

很多小团队的问题是“重复劳动”,同样的内容被不同人重新写。正确方式是把案例、FAQ、行业洞察等信息沉淀为资料库,销售可以直接拿去跟客户沟通,客服也能用来回答常见问题。(详细的落地流程可以参考,我们上一篇介绍如何搭建内容工程的内容)内容工程文章导流

卫瓴·协同CRM 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内容写完后,自动沉淀到资料库,自动打上标签,销售能一键调用,这样,内容不再“一次性消耗”,而是成为长期资产。客户浏览了资料库的任意内容,卫瓴的小微AI会及时提醒销售跟进,并将客户浏览行为记录在客户画像中,方便销售洞察客户对哪些资料更感兴趣,从而实现与客户快速建联。

3. 数据驱动复盘

小团队容易陷入“写了很多,但老板觉得没用”的困境。所以一定要用数据说话:哪篇文章带来咨询?哪条视频带来线索?HubSpot 的经验是每篇内容都能溯源到销售转化;因此很多企业会选择借助卫瓴的数据看板,了解每场活动、每篇内容的转化数据,让市场部从“花钱部门”变成“增长部门”。

3. 从内容生产,到信任沉淀

内容的意义,并不仅仅是“生产更多”,而是能否让客户逐步建立对品牌的信任。在复杂的B2B采购中,买家往往要面对不确定性、高风险和长周期,他们最关心的已不再是“你能不能触达我”,而是“我能不能信任你”。

LinkedIn 最新的B2B营销研究就指出:信任已经取代“触达”,成为影响决策的核心变量(文末扫码可获取报告完整版)

1. 内容的最终指向是“信任”

一个人写作也好,小团队协作也好,最终的价值不在于产量,而在于客户在浏览过程中,能否建立起对品牌的可信印象。这意味着:

写一篇文章,不仅仅是分享观点,更是让客户觉得你理解他的处境;做一个案例,不只是展示你的成绩,而是让客户看见“原来有人跟我一样的问题,也解决掉了”。如果再加上视频,把故事讲得更直观、更有人味儿,那信任的建立就会更快。

尤其是在企业出海的背景下,视频成为跨文化信任的加速器。相比长篇文章,短视频能够更快传递情绪和价值,让买家更直观地理解你的品牌故事。数据表明,带有情感共鸣的视频,其传播效率提升超过40%,完播率也会显著提高。

2. 影响力背书放大信任

过去,企业更多依赖“自己说”;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别人说”来建立信任。一个客户的推荐,一个合作伙伴的认可,甚至一个行业专家的转发,都会让信任感更容易建立起来。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尤其在拓展海外市场的时候,这一点更关键。陌生的客户第一次看到你,如果能同时听到别人对你的评价,那选择你的门槛就会低很多。

3. 信任资产需要系统沉淀

信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内容、互动、反馈不断积累。如果没有体系来管理,这些努力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流里。一个更成熟的做法是,把它们沉淀为可复用的“信任资产”:哪些内容提升了认知?哪些案例推动了考虑?哪些背书加速了转化?

这正是卫瓴·协同CRM的价值所在。通过资料库,企业可以把文章、案例归档沉淀;通过客户画像,销售可以看到客户与内容的互动历史;通过数据看板,市场可以追踪每一篇内容、每一条视频带来的真实线索和转化。

结果就是:信任不再停留在“感觉”,而是成为可衡量、可管理的资产。

写在最后

HubSpot靠着内容做成了全球领先的CRM公司,其背后逻辑其实很简单:内容是用来积累信任的。一个人也能做,一个小团队也能做,只要方法对,资源有限一样能跑出结果。

对国内很多企业来说,现在正是内容发挥作用的最好时机。无论是老板亲自下场写,还是市场团队搭建机制,内容都能帮你把客户关系拉近一步。关键是要有耐心去积累,并且找到合适的方式,把这些积累转化为生意增长。

如果你正在思考怎么让内容更好地服务销售、怎么让市场和业务更协同,也许可以和我们聊聊。扫描文末二维码即可获取更多营销增长实践案例参考以及Linkedin的B2B营销研究报告,或加入我们的内容工程小组,了解如何用AI更好地赋能内容营销。

来源:卫瓴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