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养活了无数营销号的战争,真实的香积寺之战是怎样的?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1 08:30 2

摘要:今日我们探讨的话题是“香积寺之战”。为什么要聊这个?还是有感于网上的一些传言。我发现现在网络传播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人写一段比较煽情的文字,然后就大量地抄袭、转发。有的人是直接抄文案,有的人是洗稿,自己再发挥一下。结果,本来一个很简单的事情,让他们传得越来越神乎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今日我们探讨的话题是“香积寺之战”。为什么要聊这个?还是有感于网上的一些传言。我发现现在网络传播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人写一段比较煽情的文字,然后就大量地抄袭、转发。有的人是直接抄文案,有的人是洗稿,自己再发挥一下。结果,本来一个很简单的事情,让他们传得越来越神乎其神,以至于大大地偏离了事实的走向。

我看到近一年来,网上关于 “香积寺之战” 的描述特别文学化、煽情,比如 “大唐精锐尽于此战阵亡”“精锐对精锐,阵阵对阵阵,双方都不出奇兵,都是一阵接一阵”。事实真是这样吗?这些描述写得像金戈铁马、血腥场面跃然纸上,很生动,却和事实毫无关系!

首先,香积寺之战的性质是 “收复长安的关键之战”,这一点营销号倒是没说错。

其次,这是郭子仪为代表的武人集团证明自己的关键一战。在此之前,皇帝甚至不想给他们带兵收复长安的资格,原因是对武人集团彻底不信任,这是其一。

第三,双方的确伤亡惨重。但营销号说 “大唐精锐尽于此战”,意思是唐军精锐在此战中消耗殆尽,这并不符合史实。据目前所见史料,唐军出动的总兵力约 15—20 万,具体伤亡人数不明,只知叛军被斩首两万、被俘两万。

再说 “唐军精锐尽于此战” 这一说法:唐朝的精锐早在灵宝潼关战役,以及之前的陈涛斜战役、清水渠战役,还有郭子仪、李光弼指挥的河东之战中,就已消耗了相当一部分。没有证据表明唐朝留了一手,把精锐部队留到香积寺战役,没这一说!

另外一个,这一仗就是奇谋之战,这一仗不是什么“正兵对正兵”。这一仗是“奇兵而制胜”,而且奇兵的箭头,他是回纥兵!这一仗是唐军与少数民族武装联手取得的胜利。而在那些营销号的文案当中,你看他们提回纥吗?要么就是一语带过,要么就是只字不提。原因很简单:要么他不知道,要么他想淡化,否则怎么烘托自己的主题——什么“正兵对正兵”?那明显不是正兵!

我们刚才前面讲灵宝潼关战役,那是哥舒翰指挥的,在杨国忠的撺掇之下,皇帝非要让哥舒翰去出兵。按理说,哥舒翰守住潼关,安禄山就无法西进,然后由郭子仪、李光弼包抄敌人河北老家,然后颜真卿、颜杲卿兄弟两个指挥华北地区的民众起义,然后让敌人寝食难安,安史之乱可能用不了两年就能平定。问题是你棋输一着就在这了——你非要催促哥舒翰出潼关与敌人决战,结果唐军大败!

这场战役那才是把唐朝的安西、北庭、河西,包括朔方军的一部分消耗殆尽。因为这一仗唐军损失总兵力可能近20万之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原来来自于西北地区的边防军的主力。因此,真正消耗唐军精锐的是这一仗!比如这张图片,是死于潼关战役的朔方军臧姓将领的墓志铭,他就牺牲在这场战役中。

死于潼关战役的朔方军将领臧晔墓志铭

此外,之前还有 “陈涛斜战役”。这一战集中体现了当时皇帝对武人集团的不信任。唐肃宗在马嵬坡兵变后曾想投奔河西,后在他人劝说下前往灵武,得到朔方军李光弼、郭子仪的支持才得以继位。但问题是,他靠朔方军站稳脚跟、当上皇帝,却对朔方军始终抱有怀疑和芥蒂。

原因很简单:在他眼里,郭子仪、李光弼立的功越大,越是威胁。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叛贼,原本不也是我大唐的武将吗?不也受皇帝的恩戴吗?最终不也反了吗?结果“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安史之乱后继位的肃宗、代宗、德宗,都有一个共同点:根本不信任武人集团。郭子仪就被视为武人集团的代表人物。按理说,收复长安的任务本该交给郭子仪、李光弼这样的职业军人,但唐肃宗偏偏派了房琯。

房琯是什么人?房琯是文人宰相,是肃宗的 “自己人”。当时在成都的太上皇李隆基得知儿子在灵武继位,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便派房琯带着天子印玺前往灵武,等于认可了唐肃宗的合法性。房琯到后成了肃宗的左膀右臂,作为文人,自然深得信赖。

所以皇帝想先让文臣试试收复长安,可这一试就出了问题 —— 房琯根本不是打仗的料!不知是古书读多了还是怎的,他效仿战国时齐国的 “火牛阵” 大破燕军,也搞来牛群,在牛尾巴上系上火把,点燃后冲击敌阵。没想到敌军猛地击鼓,牛群受惊反过头来冲垮了唐军阵营,最终唐军大败,阵亡达 4 万人!

当时叛军战胜之后得意洋洋回到长安高歌宴饮,这一幕被当时羁押在长安的杜甫看到,

他悲痛不已,写下《悲陈陶》,字里行间满是悲切,这一仗正是皇帝不信任武人集团的结果。

此战后,皇帝才学乖了:打仗的事还是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于是交给了郭子仪他们。结果郭子仪他们指挥失误,我坦白地说,郭子仪一生的长处在于训练军队、协调各方关系、制定战略,有超强的战略眼光,可在具体战术指挥上,能力不如李光弼。清水渠战役中,他中了敌人的诱敌之计,导致战败。这一仗就发生在香积寺附近,清水渠又称 “清渠”。清渠战败后,郭子仪退保武功县,然后马上给皇帝上书请罪、请求降职,皇帝降其为左仆射,其余如故。

总之,这场战役是皇帝终于开始把收复长安的指挥权交给武人集团,只是尝试不够成功。这也解释了香积寺战役中郭子仪等人为何拼死一战:一来是为获得皇帝的政治信任,二来是要用战绩维护武人的荣誉。所以此战打得惨烈,唐军意志顽强,都与这一背景密切相关。

至于香积寺战役的本身过程,首先要强调:

第一,这是唐军与少数民族武装联军的胜利。据《旧唐书・肃宗纪》记载,当时出动的军队包括 “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之众二十万,东向讨贼”。其中重点是回纥,“南蛮” 应指南诏,“大食之众” 即阿拉伯人。但阿拉伯兵力极少,甚至是否及时赶到主战场都存疑,更多是 “借其声威”。

敌军守将是安禄山手下的悍将安守忠和李归仁。双方在香积寺西北交战,大概就在我供职的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一带,当时也属主战场。最终 “贼军大败,斩首六万级”,贼帅张通儒弃京城东逃,唐军收复西京。

那么在这里边,营销号特别爱强调李嗣业起到的作用。李嗣业当然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是李嗣业的主要作用在战役的前半阶段,他是稳住了阵脚了。当时率先接战的是唐军,唐军与敌人的主力接战,然后敌军冲锋,唐军用弓箭来阻挡,但是没有挡住,敌人冲到了唐军的阵前。然后这一仗从早上开始打,一直打了几个小时,胜负难分,尤其是唐军的阵脚渐渐出现了一个慌乱。在这种慌乱的情况之下,李嗣业挺身而出——这段描述我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

李嗣业持长刀(有人说长刀就是“陌刀”),持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杀十数人,阵容方驻。这是《旧唐书・李嗣业传》的记载。

那么战役后半阶段是怎样的呢?

李嗣业稳住阵脚后,率领陌刀队组成方阵徐徐推进,但此时尚未到决胜负的时刻,敌军战斗力仍很强悍。然后紧跟着出现这样一个场景:敌人有一支部队是埋伏在主战场附近的,作为奇兵来使用,想包抄唐军的后路。但是此时问题就在这儿了——此时唐军的侦察兵发现了敌人的这支伏兵,然后把消息报告给了郭子仪。结果唐军开始出动回纥兵,回纥兵首先驱逐了敌人的这支所谓的奇兵,然后回纥转而变成了奇兵,回纥兵和李嗣业一块,然后包抄敌人的背后,敌军大溃!

并且在过程当中我要强调一下:安禄山、史思明的部队最怕的就是回纥人!这也是唐军为什么一定要倚重回纥的一个重要缘故。原因很简单,因为安禄山、史思明的部队当中有不少是同罗人,这些人早年间曾经与回纥有过交手,他们对回纥奇兵很惧怕。所以大概唐军就利用了这点,因此等到回纥奇兵开始包抄敌人背后的时候,敌人的意志力一下子就瓦解了。从这个时候开始,双方才一箭定胜负,唐军才进入了大获全胜的阶段。

按照《新唐书·郭子仪传》的说法,就是“斩首六万级,生擒两万”。另外一个《册府元龟》也说了,说敌军是“被斩首六万余级,贼军大溃,填沟涧而死者十七八”,还有自相践踏而死的。

总之一句话,这场战役是这么打下来的。

那么这场战役反映出什么?

首先,它反映出皇帝在多次试探后,不得不重新倚重郭子仪、李嗣业、仆固怀恩等职业军人,而这些军人在此战中拼死搏杀、意志顽强,正是为了证明自己。

其次,必须重视回纥在此战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他们是 “出奇兵而制胜” 的核心力量。

同时要指出,也正因立下大功,回纥人变得嚣张跋扈。刚打下长安时,他们就要求唐军履行 “允许抢劫” 的诺言。唐军当时没有筹码换取其出兵,只能以利益诱惑 —— 打下城池后,“城池归我们,两金归我们,财产归你们”。回纥人坚持要履行诺言,唐朝无奈,反复劝说:“长安毕竟是我们的首都,关乎天子颜面,能不能不在此劫掠?我们可以把敌军留下的府库钱财给你们。” 回纥人勉强答应,但收复东京洛阳后,他们又故态复萌,劫掠洛阳城,甚至有人被扒光衣服,洛阳居民不得已只能穿纸衣!还有很多人在一座佛塔中避难,回纥军却点燃佛塔,导致成百上千人死亡,场面惨烈!

而且安史之乱被平定之后,回纥连续多年以“绢马贸易”来盘剥唐朝,甚至还干预唐朝的司法,也为后来到了唐武宗时期唐军要趁乱攻回纥埋下了一个伏笔。

此外,回纥的介入还为后来的 “仆固怀恩之乱” 埋下隐患。仆固怀恩曾将女儿嫁给回纥,他本身是铁勒人,与回纥有着一定的血缘关联,因此特别适合担任唐朝与回纥之间的中间人。在此过程中,他通过联姻、率领回纥兵收复长安等立下大功。“仆固怀恩之乱” 后文再讲,但要知道,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与回纥走得越近,皇帝对他就越不信任。所以 “仆固怀恩之乱” 与香积寺之战也有关联。

正是因为回纥立有大功,然后变得如此的骄横,而仆固怀恩与回纥之间的这个关系原本是一个“法宝”,结果到此战之后,变成了仆固怀恩的一个“催命符”。

所以说,香积寺之战是当时一个社会、当时的政治矛盾的一个集中的体现。它是一场胜利,但是它也预示着未来很多的走向。

来源:于赓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