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历史上汉族会两次被人口远少于自己的民族征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0 16:00 2

摘要:唐宋第二帝国结束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武人地位下降,文官地位上升。文恬武嬉,朝政走了下坡路。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野蛮入侵,抵挡不住,两次缴枪,被他们征服。

唐宋第二帝国结束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武人地位下降,文官地位上升。文恬武嬉,朝政走了下坡路。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野蛮入侵,抵挡不住,两次缴枪,被他们征服。

这是为什么?

很简单,宋朝以后,广大汉人的劳动、职业和军事关系不大。就如蒋百里老先生所说,就是“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相一致”。游牧民族强,劳动生产和骑射、侦察、作战高度重合,自然是当兵的好苗子。

为何现在他们不行?不就是热兵器时代的战争,和游牧劳动关系不大吗?自从马克沁出现以后,游牧民族就开始能歌善舞起来了。

一个地域人民的战斗力如何,和遗传、民风关系不大,而是和这个地域经济构成、居民的职业有关系。长江三角洲在明清时堕落为被封建官员们普遍认为民风孱弱。钱谦益在投降豫亲王多铎时,为了显示自己功劳,向多铎献计,吹嘘:"吴下民风柔弱,飞檄可定,无须用兵"。不就是因为,江南地区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经济发达,两百年不知兵吗?

满洲也一样,它是半农业半渔猎的民族,八旗军入关后,都吃上皇粮了,不用天天打猎了,战斗力就差了。这一点,满洲权贵门清,乾隆明知道关内有大把粮食可以支援关外,可他就是要东北的索伦人打猎、交皮毛,宁可饿死一部分索伦人,也要保证索伦人的战斗力。

戚继光打倭寇打不过,首战失败,痛定思痛决定要招能征善战之民,重新练兵。遍寻江南各府县而不得,偶尔路过义乌,发现那里的人在互相械斗,整村整村的人互相拿着最原始的农具死磕。原因不过是地狭民贫,好不容易发现了能挣钱的银矿,为了争夺资源,互相以命相搏。因此,鼎鼎大名的鸳鸯灭倭阵法,最基础的士兵不过是义乌一帮械斗的农民而已。

同样,太平天国能够起义,席卷江南十四年,肇始的兵源地也是广西最贫穷的紫荆山区的烧炭工人群体。他们从紫荆山区走出后,尝试攻打广西的富裕城市,一直不成功。就是脱离了那个环境,没有好战之兵。最终只有五六千人出走广西,直奔湖南。在湖南,杨秀清的策略非常对头,直奔最贫穷的道县一带,吸收大量当地的贫农、矿工群体,才能集中十几万人马,以地道战术攻克武昌。在武昌吸收了船民,顺流直下攻克了南京。

刘秀在创立东汉的战争中,提出要求,招兵首先要招农夫。因为农夫最能适应步兵作战,农村生活使他们养成了操持铁器、挖壕掘沟、肩挑背扛的习惯。刘秀还认为,铁匠、制车能手、屠夫、追捕鹿和野猪的猎手,这些行当都是优秀战士的候选人。汉朝军队最鄙视的职业是“垂钓者、捕鸟人、厨师、纺纱织布的”。

为什么统一六国是由秦国来完成的?因为秦国的祖先是替周王室养马的部族,天生的游牧民,最后演化出定居民。地处边陲,野性未改。比山东海滨制盐的齐国、吴越之地制铁的越国强悍太多,即使楚国庞大,鱼米之乡,也难敌秦国百战之兵。

从秦汉到隋唐时期,汉人每户人家平均都有数十亩地,地广人稀是中古时期的常态,汉人都要一边种地,一边打猎补充肉食,自然卷出了强兵。唐太宗李世民最喜欢的游戏是带着来长安轮值宿卫的府兵们一起练习射箭。而到了金代金世宗时期,原来野蛮好战的女真勇士,连箭都射不准了,在比武场上甚至输给来访的南宋使者。先秦、秦汉时期的人卷的是射箭、打猎。明清江浙人卷的是各种手艺,副业,吹拉弹唱,各种繁复的手工艺。

战斗力此消彼长,可见一斑。

最后,当封建社会演进到宋以后的明清第三帝国时期,军事成本完全不一样,越来越高。定居农耕民族很容易进入市民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对应的,去军事化也很严重。唐朝之后,城市甚至没有了宵禁,繁荣的市民社会彻底诞生。

去军事化的市民阶层很难抵挡刚从游牧渔猎环境脱离出来的全副武装的牧民。比如,唐朝时,为了适应耕战,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吃饭的,一般农民都是一天两顿,皇帝也不例外。早上先下地干活,八九点家里送来第一顿饭;一口气干到下午两三点,回家吃第二顿饭,然后直到太阳落山不再进食,剩下就是上床睡觉了。一日三餐饭的生活习惯正是从宋朝的市民社会形成的,安定的生活,娱乐化的氛围,夜生活繁多,导致形成了一日三餐,来维持消耗过多的体力。

因此,在产训合一,天天参加军事训练的游牧民面前,原子化社会,脱离军事训练的农耕民,防御成本非常高。并不是说农耕民打不过游牧民,而是增加了军事训练成本。汉人的生产活动和军事活动是不挂钩的,如果强行挂钩,反而影响生产。这就只能搞职业兵,职业兵完全脱产,要供养训练他们,成本十分高昂。

何况汉人面对的是地球上最大的内亚草原,防御成本就更高了。

农耕民要武力强,闹不好就是培育出安禄山这种边疆反贼;要是武力弱,就是南宋的赵跑跑。这种千年难解的题,直到出现马克沁机枪,游牧民就开始能歌善舞了。

来源:历史按察使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