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深读·法治⑥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4 08:13 1

摘要:3月25日,漯河市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一场“擦亮丰碑·与烈士认亲”活动正在举行。漯河市8家认亲单位代表来到烈士墓碑前,为烈士扫墓,鞠躬志哀并敬献鲜花,表达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青莎 徐东坡

清明祭英烈,薪火永相传。

3月25日,漯河市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一场“擦亮丰碑·与烈士认亲”活动正在举行。漯河市8家认亲单位代表来到烈士墓碑前,为烈士扫墓,鞠躬志哀并敬献鲜花,表达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烈士是民族的脊梁,更是一个时代最闪亮的坐标,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不懈奋斗。

河南是一片红色土地,留下了无数英烈的足迹。英雄烈士保护法实施以来,我省以法治为基,行政监管、司法介入与社会参与,共同织就守护之网。

多维度构建法治保护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烈士褒扬条例》《烈士安葬办法》……走进郑州烈士陵园内的法治教育园地,展示墙上,一部部与英烈相关的法律法规映入眼帘,陵园主干道两侧随处可见“法言法语”。

“以法律保护英烈及其事迹,是弘扬英烈精神的重大举措。”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拥军优抚和褒扬纪念处副处长吴峰介绍,我国英烈保护工作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十分重视英烈褒扬工作,近年来英烈保护法治进程加快,逐渐形成英烈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1950年,《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等4部暂行条例出台,形成烈士褒扬工作的基本规范;1980年,国务院颁布《革命烈士褒扬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专门规范烈士褒扬工作的行政法规。

近些年,社会上有些人以所谓“还原历史”“探究细节”等为名歪曲历史,诋毁、贬损英雄烈士,引起社会各界愤慨谴责。英雄不容亵渎,先烈不容诋毁,立法保护英烈的呼声不断高涨。《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应运而生,英雄烈士保护法律规范体系不断完善。

从民法典设置保护英雄烈士专门条款,到刑法修正案增加侵害英烈权益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从《烈士褒扬条例》将英雄烈士保护纳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到《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烈士公祭办法》《烈士安葬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全社会尊崇烈士的法治保障更加坚实有力。

河南省配套出台地方性法规,如《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河南省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条例》等,对全省英烈保护提供了坚强有效的法治支撑。

“对英烈的保护没有停留在名誉维护层面,而是扩展至英烈褒扬、纪念、抚恤、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吴峰说,这些法律法规从民事、行政、刑事多维度构建法治保护网络,并激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共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省烈士英名录再次续编

青山埋忠骨,清明寄哀思。3月28日,信阳市举行清明祭英烈暨首批零散烈士遗骸集中安葬仪式,42名烈士于苍柏凝萃间魂归山河。

思念跨越山河,我们记得,他们就还活着。烈士纪念设施是缅怀英烈、传承英烈精神的重要载体,加强对英雄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管理,是英雄烈士保护法的明确要求。

河南省大力实施烈士纪念设施整修工程,以高标准、规范化建设守护红色精神阵地,重点修缮72处纪念设施,迁葬烈士墓3000多座,就地保护烈士墓1.8万余座。全省开展烈士纪念设施专项排查,逐一建档造册,实现“一处一档”的精准管理,143处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全部悬挂标识牌。专项推进产权确权工作,破解历史遗留问题,2024年以来,全省202处烈士纪念设施完成不动产登记,新划定保护范围218处,实现应划尽划。

一系列措施,让全省烈士纪念设施整体面貌显著改善,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全面提升。今年2月,我省4个烈士陵园晋升国家级烈士陵园,总数达到16个。

每一名烈士英名背后,都有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去年4月,我省启动全省烈士英名录续编工作,经过一年的努力,这项工作已经完成。

省退役军人宣传褒扬中心烈士资料管理科科长朱敏介绍,此次续编在1981年版和2003年版英名录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繁琐、细致严谨的工作,增收录烈士893名,并对英名录9.4万余名烈士信息逐一审核、勘误,对681名烈士的错误信息给予纠正。

“新版烈士英名录增加了烈士牺牲情形、烈士事迹资料等,并实现数字化,为烈士褒扬提供了更翔实的基础资料。”朱敏说。

为国征战,不少烈士埋骨他乡。而今,无数人跋山涉水,只为让烈士和亲人“团圆”。

“感谢你们找到我叔的安葬地,我们一家人了却了一桩心愿。”3月中旬,民权县林七镇郭庄村村民郭灿修给商丘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打去致谢电话。郭灿修的叔叔郭自勤1948年参加革命,1952年奔赴朝鲜战场,此后音讯全无,家人多方寻找未果。了解情况后,省、市两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接力多方查找,最终确认郭自勤安葬于朝鲜金化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

多年来,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联合志愿者组织,持续开展烈士寻亲工作,为数百名烈士找到亲人,让家人的思念有了方向和归处。

一项项爱心举措,只为烈士葬有所安、情有所系。

部门联动机制凝聚合力

清明时节,浚县象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拨拨祭扫群众。

浚县象山烈士陵园是鹤壁市第二大烈士陵园。曾因历史原因,陵园不动产权证长期办不下来,级别评定受限,修缮资金迟迟得不到批复,内部设施陈旧,损毁严重。

2023年12月,鹤壁市人民检察院收到这一线索后,立案并依法向浚县人民政府制发检察建议。在相关部门共同推动下,陵园顺利取得不动产权证,并获批专项维修资金。而今,象山烈士陵园的设施得到更新,环境明显改善,已被评定为市级烈士纪念设施。此案入选最高检和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发布的英雄烈士保护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英烈保护需要司法利剑的力量。”郑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检察公益诉讼研究院院长张嘉军表示,在流量经济驱动下,在网络平台发布不当言论侮辱英烈的现象屡发,凸显了司法介入的必要性。只有加大惩处力度,才能有效遏制对英烈保护不力的现象。

2021年,仇某(新浪微博名“辣笔小球”)因诋毁戍边英雄被法院以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罪判处刑罚。张嘉军认为,司法力量的介入,发挥了司法裁判教育、警示作用,向社会传递了捍卫英烈的鲜明态度,同时以鲜活案例开展以案说案,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实现了法律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英烈保护涉及退役、检察、公安、文物、文旅等多个部门,需要部门联动协作,共同做好英烈保护大文章。2021年,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省委政法委等12个英雄烈士保护部门联合印发文件,建立起联动协调制度。

近年来,省检察院和省文物局建立文物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协作机制,深化“行政+检察”法治护航模式,及时将散落、失管的红色遗迹纳入保护范畴;三门峡市多部门协作破解烈士陵园纪念设施土地确权办证难题,全省英烈保护的整体合力不断凝聚。

创新讲好身边英烈故事

“焯冉哥哥虽然牺牲了,但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留在我心里,激励着我要努力学习。”3月24日,听了卫国戍边英雄王焯冉的故事,漯河市郾城区实验小学四(3)班学生刘怡萱感动地说。

当天,一场“清明祭英烈·传承正当时”主题活动在这所小学举行。王焯冉的母亲杨素香再次受邀来给孩子们讲述王焯冉成长的故事,并和孩子们一起升国旗、给“英雄树”浇水。

“英雄树”是学校一棵挺拔的雪松,是王焯冉从这所小学毕业时和同学们一起种下的。杨素香走到树前,轻轻抚摸着斑驳的树干,眼里闪烁着泪光。她将水轻轻浇在树根上,动情地说:“孩子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长大后要像焯冉哥哥和革命先烈那样,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英雄母亲的每一次讲述,都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红色种子。“是什么时候,你已悄然长成一个英俊挺拔的青年;是什么时候,你已身着戎装,驻守在喀喇昆仑高原……”一篇纪念王焯冉的诗文在师生中不断传诵着。

丰碑不朽,精神永传。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英雄烈士保护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作用,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我们是一家人·与烈士认亲”“英烈精神进校园”“擦亮丰碑·讲好身边英烈故事”等活动,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10处烈士陵园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979个单位结对共建,定期开展与烈士认亲等红色传承活动。全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挖掘500余名英烈的事迹,开展英烈故事宣讲2万余场次,受众达300余万人次;组成60支英烈精神宣讲队开展红色宣讲,英烈事迹不断深入人心。

清明时节,全省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祭扫纪念活动。南阳公交集团开通南阳市烈士陵园“清明祭英烈”红色专线,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精神与信仰的红色纽带;新乡市烈士陵园组织开展“为烈士墓碑描金”志愿活动,为长眠于此的英烈拂去尘埃,让金色铭文更加闪耀;济源示范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时空信箱”寄语征集活动,搭建市民与革命先烈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平台……这些活动,成为弘扬英烈精神,深化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生动注脚。

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英烈精神是历史长河里的不灭灯塔。依法保护英烈,维护英烈尊严,弘扬英烈精神,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当下和未来负责,强国建设、复兴伟业,需要更多后人敢于担当、冲锋在前、不怕牺牲、勇于奉献。

专家点评

英烈不容抹黑精神永驻心间

□郑州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王康

历史长河中,无数英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国家的和平安宁、人民的幸福安康。

近年来,一些歪曲历史、诋毁抹黑、不尊重英烈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是对英烈的丑化,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严重亵渎,冲击了社会道德底线。究其原因,既有一些网民捍卫、尊崇烈士的意识不强,讲述历史、引用图片不严谨,也有网络平台对相关信息监管存在疏漏,筛查、阻断机制不健全等因素,迫切需要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亮剑。

依法保护英烈,是维护历史正义的要求,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也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体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河南境内安葬烈士达24.2万人,如何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传承英烈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将之转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的强大动力,是新时代英烈保护工作的必答题。

我省应从三个方面着力,进一步细化相关制度机制,织密捍卫英烈荣光的保护网。

在国家层面立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如制定《河南省英雄烈士保护条例》,结合我省特点,细化烈士缅怀纪念、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英烈事迹和精神宣传弘扬、英雄烈士遗属抚恤优待、侵害英烈权益法律责任相关规则。针对网络空间乱象,明确“禁止以娱乐化方式解构英烈事迹”“不得利用算法推荐传播历史虚无主义内容”等禁止性条款,建立网络平台信息筛查机制。

进一步完善司法衔接和跨部门协作机制。通过案件线索双向移送、证据材料云端共享、联席会议季度协商等机制,实现涉英烈保护案件全流程无缝对接。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将英烈保护相关法治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开展特色活动,创新普法形式,使尊崇英烈成为全社会的法治共识。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