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念书留下的记忆:满院的庄稼、满地的粉笔字和满屋的小油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1 07:54 1

摘要:我回到村里小学校本部上学时,应该是到了1962年9月。那个时候,满院的庄稼还没有收获。一人多高的玉米秸秆,叶子绿油油的。玉米秸秆头顶的玉米梢子,早已扬花结束,像军队里士兵手里一面面高举的装饰物。玉米秸秆腰里的玉米棒子,显得又粗又大,头顶着一绺暗红色的玉米缨。

我的二、三、四年级是在村里小学学习的。至今回忆起来,大脑里浮现的图景竟然是满院的庄稼、满地的粉笔字和满屋的小油灯。

细想起来,那满院的庄稼,应该是三年自然灾害留下的利用一切可以耕种的土地,种植庄稼,尽可能多的收获粮食,从而战胜饥饿的救急措施。

我回到村里小学校本部上学时,应该是到了1962年9月。那个时候,满院的庄稼还没有收获。一人多高的玉米秸秆,叶子绿油油的。玉米秸秆头顶的玉米梢子,早已扬花结束,像军队里士兵手里一面面高举的装饰物。玉米秸秆腰里的玉米棒子,显得又粗又大,头顶着一绺暗红色的玉米缨。

村小的校园并不算很大。多少年后,我高中毕业,到村里学校当了民办教师,那时才认真地估量了校园空地的面积。东西长大约有40多米,南北宽大约20来米,算起来大约一亩多地,最多不会超过两亩地。这一亩多地种上粮食,一季度也是可以收获几百斤的。如果种两季的话,收获粮食,有可能超过1000斤。在粮食紧缺的年月,也是可以解决很大问题的。

我清楚得记得,从学校的大门口进入之后,要顺南边院墙向西走,走到西院墙再往北走,走到教室门前,再往东走。也就是说,在庄稼地边沿着院墙,用山上捡回来的石板,铺设了一条师生的人行通道。

这实际上等于让庄稼地挤占了师生的体育活动空间。其实,和学校大门对照,道路南边还有一块地,南北长,东西宽,大约一亩左右,正好可以摆下一副篮球篮,比一个完整篮球场的面积稍微大一些。保证篮球活动可以全场竞赛,边上还有观众的位置。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月,生存成了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体育场和校园一样,也都成种植庄稼的地方了。

我依稀记得,那一年应该是风调雨顺,无论是校院里,还是体育场里,那玉米长得可真好,棒子可真粗壮。

然而,那可能是学校院子里和体育场里,最后一次种植庄稼了。毕竟生存危机过去之后,学校的活动场地,还是要恢复本来功能。因此,当秋忙假过去之后,我再次回到学校读书的时候,校院里,体育场里的玉米就全部颗粒归仓了。只是在校园的角落,在体育场边上,还能看到堆放着的玉米杆。

这满院庄稼的图景在我的幼小心灵中,显得是那样美好。那是丰收的图景。多少年后,我还是喜欢在八九月份,站在玉米地边上,看着玉米梢的迎风摆动,看玉米棒子头顶的暗红色的丝缨。

那时候的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读书、写字、做算术题。做算术题是在作业本上的,而读书有时在教室里,有时是在教室外。而写字却经常会在校院的地上进行。

那时的校园,都是干硬的黄土地。是用石磙碾压过的,同学们天天跑操用脚踹出来的,大体平整,也大致光滑。该写字的时候,老师会让同学们在校园里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支粉笔,然后蹲下,开始听写。老师念一个字,学生们写一个字。每人写一行,字写得也比较大。之后,同学们相互检查,老师也一行一行地检查。发现写错的,就当场进行纠正。下课后,整个校园里显得白花花的,都是粉笔字。

那时候,三四年级的小学生也是需要上晚自习的。村里没有电,照明设施就是小煤油灯。这些小煤油灯都是学生家长制作的。首先是要有一个小墨水瓶;上面用一个制钱,也就是家里保存的古时候的铜钱;再用棉花搓出来一个灯芯,塞到铜钱的方孔里,下面长一点,上面短一点。墨水瓶里装上半瓶煤油,把灯芯放进瓶子里,用火柴点燃,一盏小油灯就成了学生读书写字的照明设备。每到晚自习时间,一个班级一二十个学生,每人一盏小油灯,那摇曳的灯光,照亮着书上的文字,也照耀着我们这些孩子刻苦求学的心灵。

那时候学校的老师只有一个公办教师,其余都是民办教师。那个唯一的公办教师姓杨,很好的一位老师。字写得非常好。文章写得也不错。后来我去当民师的时候,他还在我们村里学校工作。得知他是高小毕业后考入市里的师范学校,算是正规的科班出身。只是他缺乏才艺,是比较古板的学究型教师。他的特点是认字多,一本新华字典被他翻得烂熟。谁哪个字不认识,他很快就能在新华字典中找到。

那时学生都写毛笔字,他给学生写“网影儿”。这个“网影儿”,是我们那个时候的叫法。实际上是用16开纸,分成24个方格,每个方格一个大字。每个学生发一张,让学生将其压在大楷本的纸张下面。那时的纸张比较薄,老师写的字透过纸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学生写毛笔字的时候,就是照住老师写的网影儿进行运笔书写。多少年之后,我知道这种方法叫做描红。

其实,描红这种练字方法还是很实用的。当今出版物比较发达了,让学生练习描红的样本,不需要老师一张一张写了。可我们那时,都是靠老师亲自写的。每过一段时间,写大字的内容是要换一下的。所以,写网影是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有些老师毛笔字写得不好,就会去请杨老师书写。杨老师也很好说话,有求必应,为学生写了很多网影儿。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二三四年级,学习任务不是很重。我们虽然晚上有自习,但只有一节课,家长都乐意让学生去学校上自习。因为,如果不上自习,我们就会去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有些游戏还是带点风险的。

那时候的小学生,除了学习,还会经常参加劳动,也会搞点勤工俭学。譬如,星期天去山坡上捡羊屎蛋,无论是干的,湿的,都捡。把捡回的羊屎蛋交给生产队,还是能记工分的。我们还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就是到河滩里栽柳树。柳树最好栽种,挖个坑,把柳树桩埋进去就能活。

我们那时的勤工俭学项目,就是上山逮蝎子。把竹筷子劈开,做成一个专门捉蝎子的夹子。再用一个口比较大一点的瓶子盛放蝎子。到山坡上翻石头,发现蝎子乱跑,就用夹子将其夹住,装进瓶子里。一个大蝎子能卖5分钱,运气好的话,有时一天可以挣到七八毛,甚至一块钱。

那时候,四年级学生去学校是要自己带课桌凳的。我家正好有一张单桌,也就是只有四条桌腿和四根横撑,上面一个桌面的简易桌子。有些没有桌子的学生可以带一条板凳。

我们那时候女生很少。我记得只有两个女同学,还是只上到三年级就不上了。

那个时期学校还有宣传任务,就是有时在晚上进行的土喇叭广播。稿子是老师写的。广播是一个人一个人传递的。

我们村子是长条形的街道,从学校门口开始排起,每隔几十米站一个人,每人手里拿一张报纸,卷成一个纸筒,用作传声的工具。开始广播的时候,老师说一句,学生传一句。这个学生喊出,下一个学生接着喊,就这样一个传一个,600来米长的村子,每户群众都能在家里听到广播内容了。广播的时候,第一句话就是,喂,社员同志们,广播开始了。今晚上广播的题目是什么什么。接下来就是一句一句地把一篇短文广播完。

我也曾多次参加夜晚村里的广播活动。那也算是一种社会实践吧。

一转眼,这些事情都已经是60多年前的历史了。但这就是对那时的乡村小学教育的真实回忆。

来源:闲坐听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