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四代起源地竟在浙江?千年棺椁密码破解华夏起源之谜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4 08:03 1

摘要:抱雪斋全球独家首家提出,中华文明的虞夏商周四代,起源是在浙江,其中虞朝和夏朝都是在最晚一万年以前在浙江起源,铁证如山。

抱雪斋全球独家首家提出,中华文明的虞夏商周四代,起源是在浙江,其中虞朝和夏朝都是在最晚一万年以前在浙江起源,铁证如山。

今天说说商人的起源,同样铁证如山。

据全球最古老最权威的史书《礼记》中记载,虞夏商周四代都有不同的葬礼,使用不同的葬具。

有虞氏瓦棺,夏后氏堲周,殷人棺椁。——《礼记》

商朝的殷人,和夏朝的夏后氏、虞朝的有虞氏一样,都有着自己族群独有的葬礼。有虞氏的瓮棺葬,夏后氏的堲周,这都是已经考古中得到证实的葬俗,无一例外都是在浙江起源并延续至今。

那么,《礼记》记载的“殷人棺椁”的礼制,起源于哪里?

同样是在浙江。

所谓棺椁,就是棺外再套一层或是多层大棺,这种葬俗是殷人普遍采用的葬俗,被《礼记》认为是殷人发明而且最有代表性的独特葬俗。

从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中,考古学家们发现棺椁已经普遍使用于殷人的大中小型墓葬。

比如,在著名的武官村王陵区大墓中,在墓室中部有木椁,椁用整木做成,四周与墓壁中间用夯土填平,成为二层台,椁内有棺,可惜棺木已无存。

殷墟商王武丁之妻妇好的墓葬也有棺椁。墓内有木椁,椁内有棺,棺表面还有有多层黑红相间的漆皮,漆皮上还有一层较粗的麻布,麻布外面又有一层薄绢。这座非常讲究的棺椁墓葬,可以作为商王室棺椁墓的代表,是“殷人棺椁”的铁证。

除了王族,殷人的贵族同样使用棺椁下葬,比如亚长墓为典型的商代高等级贵族墓,采用一棺一椁的葬具形式。椁室由木质构建,棺置于椁室中央,棺与椁之间形成空间用于放置殉葬品。椁室四周设有熟土二层台,底部有腰坑,符合商代贵族墓葬的常见布局。

殷墟西区是一处殷人的族墓地,里面葬的是殷人的平民和中小贵族,使用的木棺都是长方匣形,两端大小高低相同。棺上一般涂有红、黄色漆,少数棺上有彩绘。平民的木棺外没有椁,木棺外有椁,在棺椁上面还常铺有席子或以彩绘的画幔一类的编织物覆盖。

以上考古资料证明,在商代后期的殷墟,“殷人棺椁”的礼制已经完全成熟,并普遍使用于墓葬之中。

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这种礼制是从哪里产生的。

目前的考古中,这种在棺外套有椁的棺椁形式,在中原地区的史前文化中尚未发现实例,也就是说,殷人的起源地绝对不可能来自中原。

那么,殷人来自何方?

要看哪里出现了最早的棺椁制度。

这个地方,还是浙江。

浙江嘉兴的马家浜遗址发现了距今7000—6000年的最早木棺,虽然当时还只是独木棺,尚未形成棺椁,但是目前全世界确凿无疑的木棺起源地。

到了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四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范围内已经普遍采用木棺下葬,如下图所示。

中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双重木质棺椁墓葬,同样发现于浙江嘉兴。

嘉兴的桐乡普安桥遗址,在距今5300年左右的普安桥晚期(相当于良诸文化偏早时期)共发现19座墓葬,多数有木质葬具,葬具分为单棺和一棺一椁两种结构。单棺墓室面积一般较小,一棺一榫墓室面积较大。如M19。,长3.15米,宽1.5米,中部有长约2.2米,宽0.9米的箱式棺,外围有长2.75米,宽 1.1米的“井”字形木椁"。

棺椁制度从浙江北上传播,山东大汶口文化区内也随后出现了棺椁制度。

据相关论文:

在山东邹县野店大汶口文化墓葬中,M51不仅有棺,而且在棺外还有“井”字形椁。山东临朐县朱封也发现了具有多重葬具的龙山文化大墓,该墓为一棺重椁,而且出现了脚箱、边箱结构。外椁为长4.1米,宽2米的长方形,内椁为长3.81米,宽1.61米的长方形,棺的长为2米,宽为0.64米。

大汶口文化M51的棺椁,和浙江桐乡M19的棺椁形制几乎一模一样,揭示大汶口文化这些人群来自浙江。对比如下图所示:

正是大汶口文化人群,后来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核心强势扩张,势力范围覆盖今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在距今四千多年前把中原纳入了龙山文化范围。

赫赫有名的陶寺,就是中原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也是抱雪斋反复论证的夏朝晚期都城

来源:愚者故事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