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主任贷款修路被骂20年 山里娃考上大学那天 全村老少含泪磕头致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4 08:04 1

摘要:老赵在屋后的小地里挖藕,腰直不起来,就蹲在田埂上休息。七月的太阳晒得皮肤发烫,他掏出烟,摸遍全身也没找到火机。

老赵在屋后的小地里挖藕,腰直不起来,就蹲在田埂上休息。七月的太阳晒得皮肤发烫,他掏出烟,摸遍全身也没找到火机。

“又忘家里了。”他嘟囔一句,把烟放回衣兜,抬头望向远处山脊。今天天气好,能看到山那边的高速公路,偶尔有卡车驶过,像蚂蚁一样慢慢爬行。

二十多年前,村里的路烂得连摩托都开不进来。老赵当上村主任那年,就开始张罗修路的事。

那会儿他才三十出头,脸还没晒成现在这副老树皮样子。

老赵拍拍裤子上的泥,站起身继续挖藕。这是他今年从县城农贸市场买回来的新品种,说是比本地的产量高。他不识字,但会记数,数过长势不错的有二十七棵。

村里的喇叭突然响起来,催人去村委会开会。这两年有了手机,喇叭用得少了,只有重要事才用。老赵抓起铁锨,慢慢往家走。

路过李大娘家,看见屋前晒着几张红榜,那是她孙子前几年的奖状。李大娘是村里第一个同意老赵修路计划的人。“我孙子总有一天要走出去。”当年会上她这么说。

眼下那个瘦小的男孩已经在城里工作,每月给老太太寄钱回来。

不是所有人都像李大娘那样明事理。当年村里的路是真难走,下雨天人踩上去一脚泥,晴天路上全是坑,坑里积水发臭。可村里人习惯了,不觉得是问题。

“吃不饱饭呢,修什么路?”当年张老四的话老赵至今记得。

村委会的墙皮剥落了一大块,露出里面的红砖。电风扇转得很慢,像生了病,吹出来的风热乎乎的。

会议室里挤满了人,老赵站在最后面,左前方是现任村主任小王,三十出头的年纪,和当年的老赵差不多。小王是老赵一手带起来的,去年刚上任。

“刚收到通知,咱们马家湾第一个大学生要回来了!”小王兴奋地宣布。

坐在前排的几个老人互相看看,然后齐刷刷转头看向老赵。老赵愣了一下,面色如常,只是抿了抿嘴。

“小杨考上北京大学,明天下午到家,咱们村打算搞个欢迎仪式。”小王继续说,“老赵,您当年最支持小杨他爹上学,这事您得主持。”

老赵摇摇头:“我腰疼,干不了这活。你们年轻人张罗就行。”

会后,李大娘拄着拐杖走到老赵面前:“老赵啊,这回你总能扬眉吐气了吧?”

老赵笑笑,没答话,转身就往家走。

回家路上,老赵像往常一样路过小杨家。

那是村里最破的房子之一,土砖墙,瓦片七零八落。前几年下大雨,屋顶漏得厉害,小杨爹搬了三次桌子才找到不漏的地方让儿子写作业。

小杨爹是个倔脾气。当年反对修路最厉害的就是他,说什么也不肯让路从他家前面过。

“我家这点地,种出来的粮食刚够我们爷俩吃,你修路占了地,我们吃什么?”

那会儿小杨娘刚过世没多久,留下父子俩相依为命。小杨爹就指望那点地养活儿子。

老赵记得,小杨那时候才五六岁,成天抱着书不撒手,村里唯一一个学前就认识一百多个字的娃。

绕了小杨家的路,就多走了两里,还得修一座小桥。预算一下子超出一大截,县里原本答应的资金不够用了。

屋里闷热得很,老赵把窗户推开,摸出那包烟,找了半天才在床头柜找到火机。他坐在竹椅上,眯着眼抽烟,想起了二十年前拿不到县里资金后的日子。

那段日子他睡不好觉,总琢磨怎么把路修通。

一天半夜,他起来喝水,看见墙上挂着的结婚照。照片里的媳妇穿着红棉袄,笑得见牙不见眼。老赵心一横,第二天就去县信用社贷了款。

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要他和媳妇两人十年的收入才能还清。

媳妇知道后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多承包了几亩地。

贷款的事很快传遍全村。村里人指着老赵的背影议论纷纷:“这个傻子,为村里的路搭上自己的家产。”

小杨爹更是每次见了老赵就骂:“你这是害我们,弄不好大家都得跟着你一起还债!”

路总算是修起来了,虽然比原计划窄了些,也没那么平整,但总算是能通车了。

老赵站在刚修好的路上,心里有点小得意,以为村里人会感谢他。

没想到路修好没几天就下了场大雨,雨水冲垮了一小段路基。村里人七嘴八舌地说闲话:“看吧,这是啥质量,钱都让老赵中饱私囊了!”

老赵气得不行,却又拿不出证据。他只能硬着头皮,又贷了款去修那段塌方的路。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赵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每个月的贷款利息像一块大石头,压得他喘不过气。

最难熬的那几年,他家经常揭不开锅,媳妇病了也舍不得去县医院,在村卫生室扎了几针就算了。

“搞不好我这辈子都还不清这笔债了。”老赵常这么想。

老赵按灭烟头,起身去厨房做饭。锅里还有半碗昨天的剩饭,他倒点水进去煮成粥,再炒个土豆丝。

平日里他不太爱吃土豆,但今天想起了小杨。那孩子小时候特别爱吃土豆,每次老赵去学校接他放学,总会给他带个烤土豆。

是啊,他去接过小杨放学。

那是修路后第三年,路终于通到了村口的小学。小杨上小学二年级那年,他爹得了肺炎,在县医院住了一个多月。

老赵白天干活,傍晚就骑自行车去学校接小杨,再把他送到医院看他爹,然后送回家。就这样来来回回接送了一个多月。

期间有一次,小杨突然问他:“赵叔,我爸为啥那么恨你啊?”

老赵愣了一下,摸摸孩子的头:“你爸不是恨我,他是担心你们家的地。”

小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以后一定要考大学,赚很多钱,给我爸盖大房子。”

老赵笑了:“好,叔等着那一天。”

吃完午饭,老赵看了看挂历,确认明天确实是小杨回村的日子。他决定去村口的小卖部买包好烟,好在明天的欢迎仪式上有个体面。

小卖部的方老板是个话唠。见老赵买了平时不舍得买的软中华,忍不住打趣:“老赵,这是准备请客啊?”

老赵摇头:“明天小杨回来,我得有个拿得出手的东西。”

方老板眼睛一亮:“哎呀,说起小杨,那可真是咱们村的骄傲啊!我记得那孩子从小就聪明,记性特别好。”

老赵不置可否,付了钱就要走。

方老板却拉住他:“老赵,说实话,要不是当年你修那条路,小杨能考上大学吗?”

老赵愣了一下,笑笑没说话。

天黑前,老赵接到了小王的电话,说明天的仪式安排好了,让他早点到村委会。

老赵挂了电话,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点起一根便宜烟。

二十年了,他终于把贷款还清了,却落下了一身的病。腰疼、气管炎、风湿,样样都有。媳妇熬不过他,五年前就走了,临走都没见到他还清贷款的那一天。

每次想起这些,他都会默默掐算,如果当初没有修路,他和媳妇是不是能过上好日子。

可话说回来,如果没有那条路,小杨能考上大学吗?

修路后,村里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小商贩能开车进村卖东西了,集市日多了起来;村里的农产品能运出去卖了,收入也跟着涨了;有了路,年轻人能方便地去县城甚至市里打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

只是人都是健忘的。时间久了,没人记得当初是谁贷款修的路,只记得老赵”贪污”了一部分修路款。

第二天中午,村里比过年还热闹。家家户户门前挂起了红灯笼,村委会门口拉起了横幅:“热烈欢迎马家湾第一位北京大学学子回乡!”

老赵换上唯一一件没补丁的衬衫,捋了捋稀疏的头发,揣上那包软中华,早早去了村委会。

小王已经在那里等着,见他来了,笑着说:“老赵,你可算来了。一会儿可得你主持,咱们村第一个大学生啊!”

老赵摆摆手:“我哪会说那些好听的,你来吧。”

小王不依不饶:“您必须上,没您哪有今天?您是咱们村的大功臣!”

老赵没再推辞,默默站到了主席台上。

台下人越聚越多,老赵认得的不认得的都来了。有县里来的领导,还有记者。十几年前村里装上了电话,老赵第一个打给了在市里工作的李大娘孙子,现在人家已经是县里的科长了。

一辆黑色小轿车缓缓驶来,停在了村委会门口。车门打开,下来一个高高瘦瘦的年轻人,西装革履,戴着眼镜,背后跟着一个头发花白的中年人。

“小杨,小杨爹!”人群沸腾了。

老赵眯起眼睛,盯着那个年轻人。当年那个总是抱着书不撒手的小男孩,已经长成了英俊的小伙子。

小杨的目光在人群中扫视,很快就锁定了站在台上的老赵。他快步走上前,双手紧紧握住老赵的手:“赵叔,我回来了。”

老赵嗓子发紧,只能点点头。

小杨爹站在儿子身后,眼圈有些发红。

仪式正式开始,小王说了一通官话,然后是县领导讲话。

轮到小杨发言时,全场安静下来。小杨深吸一口气,说:“我今天站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父亲,他含辛茹苦把我拉扯大。”

台下响起掌声。

小杨继续说:“但我最想感谢的,是我们的老村主任赵伯伯。如果不是当年他冒着巨大风险贷款修通了我们村的路,也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就。”

全场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老赵。

“我还记得小学二年级,我爸生病住院那段时间,是赵伯伯每天接送我上学,带我去医院看望我爸。如果没有那条路,如果没有赵伯伯的坚持,我可能早就辍学了,更别提考大学。”

小杨说着,声音有些哽咽:“我读大学这几年,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变化。我知道,赵伯伯因为修路欠下的贷款,直到前年才还清。二十年啊,他和婶婶承受了多少压力和非议,我们都不知道。”

老赵低下头,不敢看台下的人。

“当年反对修路最激烈的是我爸,现在他是最支持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小杨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父亲,“这二十年,我们全家受益于那条路,但我们从未当面向赵伯伯道谢。今天,请允许我代表全家,向赵伯伯说一声:谢谢您!”

说完,小杨向老赵深深鞠了一躬。

小杨爹也上前一步,对着老赵跪了下来:“老赵,对不起。”

人群中突然有人喊:“老赵是我们村的大恩人啊!”

话音刚落,李大娘颤巍巍地走到老赵面前,双手抱拳,慢慢跪下:“老赵,要不是你修的路,我孙子能有今天吗?我给你磕头了!”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的村民走上前来,向老赵下跪致谢。

“当年我娘生病,要不是能坐车去县医院,哪能活到现在?”

“我家的蔬菜能卖出去,全靠那条路啊!”

“我小孩上学不用走泥巴路了,鞋子都干干净净的!”

不知是谁带头喊了一声:“谢谢老村主任!”然后所有人一起喊:“谢谢老村主任!谢谢老村主任!”

老赵站在台上,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二十年啊,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他突然想起了那天晚上看到的结婚照,想起了媳妇知道他贷款后默默多承包的几亩地,想起了媳妇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的话:“老赵,咱们这辈子,值了。”

是啊,值了。

仪式结束后,小杨和他爹请老赵去家里吃饭。

小杨爹的土砖房已经改建成了砖混结构的二层小楼,不大但很整洁。

席间,小杨告诉老赵,他已经拿到了北京一家大公司的offer,薪水很高。“我打算把一部分钱寄回来,帮助村里改善基础设施。”

老赵点点头:“好啊,村里还有不少路没修好呢。”

小杨爹倒了一杯酒,递给老赵:“老赵,这些年我对不住你。你受的委屈,我得一点一点还给你。”

老赵接过酒杯,笑了:“没啥委屈不委屈的。看到娃娃们有出息,我心里比喝了蜜还甜。”

酒过三巡,小杨爹醉醺醺地说:“老赵,你知道吗,当年修路从我家前面过,其实我是高兴的。我就是嘴硬,不好意思说。”

老赵哈哈大笑:“我就知道!”

晚上,老赵回到家,坐在院子里点起一根软中华。今天可是个特殊的日子,值得抽好烟。

村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远处的山脊上,高速公路的灯光像一条发光的巨龙。

老赵抬头望着满天繁星,想起了那个二十年前的决定。当初的艰难、委屈、不解、愤怒,现在想来都如烟云一般飘散了。

留下的,是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墙上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天气预报:“明天多云转晴,适宜外出…”

老赵笑了。是啊,明天会更好。

他站起身,望向远方的山路,仿佛看到了二十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踩着满脚的泥巴,一步一步丈量着村里的路;也仿佛看到了小杨这样的年轻人,沿着这条路,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那条蜿蜒在山间的路,见证了一个村庄的变迁,也见证了一个人二十年的坚守与付出。

以路为媒,老赵把自己最好的年华,都交给了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而今天,他终于收获了最珍贵的回报——村民们真诚的感谢和尊重。

老赵轻轻叹了一口气,掐灭烟头,转身走进屋里。

夜色笼罩下,马家湾的灯火一盏盏亮起,如同星辰,照亮了这个曾经闭塞、如今逐渐繁荣的小山村。

来源:橙子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