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翻开民国史册,你会发现这样一个奇特现象:大街上随便拉几个人,说不定就能碰上一位少将甚至中将。
这不是笑话,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那个时代的军衔就像是不要钱的糖果,想给谁就给谁。
12岁娃娃能当上校,黑社会老大能挂中将,这种军衔乱象到底怎么回事?国军为何会出现"少将满地跑,中将到处有"的荒唐局面?
军衔制度的初建与混乱
1912年,中华民国刚刚成立,一切都在摸着石头过河。陆军部决定学习西方,搞个"三等九级"的军衔制度,看起来挺像那么回事。
但问题很快就来了——这套制度谁来管?怎么管?谁有权授予军衔?这些基本问题都没人说清楚。
结果可想而知,北洋政府时期从1912年到1927年,军衔就成了各路军阀拉拢人心的工具。
这年头打仗靠的是人情世故,不是什么军事素质。
你肯跟我混,给你个将军当当;他要是不服气,那就再给个更高的。很快,将军的数量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猛增,真正实现了"将军满天飞"。
这种混乱局面在民国初期尤为严重。各省军阀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随意提拔亲信为高级军官。
某些省的"将军"数量甚至超过了同时期欧洲几个国家的总和。
有个笑话说,某军阀部队打了胜仗,一下子提拔了三十多个将军,结果发现部队里的普通士兵都不够用了,因为全变成将军了。
更“荒唐”的是,这些军衔完全没有统一标准。什么资历、能力、贡献统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跟军阀的关系好不好。
有的人昨天还是个小兵,今天就成了少校;有人早上是个营长,晚上就变成了上校。军衔成了一种交换筹码,而不是对军事能力的认可。
蒋介石的花式操作
1927年,国民党北伐成功,蒋介石掌握了中央政权。
按理说,这时候应该整顿军纪,规范军衔制度。但蒋介石明白,在这个割据混战的年代,军衔是维系政治平衡的重要工具。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杜月笙。这位上海滩的黑道大佬,压根就不是军人出身,却在1927年被蒋介石授予少将参议的军衔。
仅仅两年后,1929年又晋升为中将。杜月笙为啥能当上将军?因为他控制着上海的地下势力,对国民党的统治至关重要。
蒋介石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曾多次在日记和讲话中抱怨:"我们国家的将军数量是列强的几倍"、"许多军官德不配位"。
但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为了拉拢各方势力,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不得不继续用军衔作为政治筹码。
1931年4月,国民党颁布了《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试图规范军衔制度。但这个制度存在一个致命问题:没有设立专门的授权机构。
结果各个部门都可以授予军衔,军政部、参谋本部、各战区司令部,甚至地方政府都能授衔,导致军衔更加混乱。
年龄不是问题,关系才是王道
军衔混乱的另一个荒诞表现是,年龄在军衔面前形同虚设。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马步芳和他的儿子马继援。
1932年,马步芳给自己12岁的儿子马继援授予了上校军衔。
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突然成了可以指挥成百上千士兵的上校,这种事情在正常国家简直无法想象。更可笑的是,中央政府竟然批准了这一任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马步芳是西北地区的重要军阀,控制着青海等地区。
中央政府需要他的支持,所以对这种“荒唐”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当时军衔制度的混乱程度——只要你有权有势,连你家的小孩都能当高级军官。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各地军阀和高级将领纷纷效仿,把军衔当作家族福利。
有的将领给自己十几岁的侄子授予少校军衔;有的甚至给刚出生的儿子就保留了一个上尉的位置,等他长大后直接使用。
军衔变成了一种世袭的特权,而不是对军事才能的认可。这种情况严重破坏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
真正有才能的军官看到这种不公平现象,士气低落;而那些靠关系获得高级军衔的人,又缺乏实际指挥能力,导致军队战斗力大打折扣。
一人多衔,想戴就戴
1934年到1935年,国民政府意识到军衔制度的混乱,决定重新制定军衔等级表。这次改革的一大特点是创设了"正式军衔"和"职务军衔"的双轨制。
什么是双轨制?简单来说,一个军官可以同时拥有两种军衔:
一种是根据个人资历和军事能力授予的"正式军衔";另一种是根据所任职务而临时授予的"职务军衔"。
这就导致了一个奇怪现象:同一个人可能正式军衔是少将,但因为担任某个重要职位,职务军衔是中将。
1935年3月,新军衔制度正式颁布,还创设了"中将加上将"这一独特军衔。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人的军衔介于中将和上将之间,既不是纯粹的中将,也不是真正的上将,而是一个尴尬的中间状态。这种模糊的军衔设置,更加剧了军衔制度的混乱。
最荒唐的例子是戴笠。这位军统局副局长,直到1945年才获得少将军衔,但在此之前,他就擅自佩戴中将军衔。
而且没人敢说他什么,因为他掌握着特务系统,权力极大。军衔成了可以自己决定的东西,想戴什么就戴什么。
蒋介石在1945年就批评说:"现在有些军官,口袋里装几副军衔,根据场合随意更换。"
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混乱状况。军衔不再是一种固定的等级标志,而是可以随意更换的装饰品。
军衔泛滥到无法控制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为了应对日军入侵,国民政府急剧扩张军队规模。这进一步加剧了军衔制度的混乱。
1939年,国民政府颁布《战时任官暂行办法》,正式承认正式军衔与职务军衔可以不相符。
这看似是对现实的妥协,实际上是对军衔制度的又一次破坏。
因为这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不同等级的军衔,完全合法化了军衔的混乱状态。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胡宗南。作为第十战区司令官,他的军衔是中将,但他手下有些军官的军衔反而比他还高。
这种“倒挂”现象在正常军队中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国军中却司空见惯。
战争年代,军衔更成为了安抚军心的工具。打了胜仗,升官;打了败仗,也升官(安慰一下)。
到了抗战结束时,国军共授予了470余人正式中将军衔,1900余人正式少将军衔。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远远超过了当时任何一个大国的将军数量。
更令人震惊的是,到了1948-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时,中将已经达到了900多位,而少将的数量则多到无法统计。
一个即将失败的政权,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将军,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讽刺。
汤恩伯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这位因贪腐被称为"水旱黄汤"的将领,尽管劣迹斑斑,仍然在1946年获得了中将加上将的军衔。
军衔已经完全沦为政治交易的筹码,与军事能力和道德品质毫无关系。
民国时期国军军衔制度的混乱,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更是整个政治体系腐败的缩影。
“将军满天飞”的背后,是权力的任意妄为和制度的形同虚设。军衔不再是能力和贡献的象征,而变成了政治交换的货币。
这种乱象最终导致国军战斗力严重下降,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历史告诉我们,任何脱离实际、不讲规则的制度,终将走向自我毁灭!
资料来源:《民国军事制度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近代军事史料汇编》、《蒋介石日记》(1937-1945年)、《中华民国国防部军事档案》(1931-1949年)、《民国军政实录》
来源:蜀山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