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口黑鲈( Micropterus salmoides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因其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而备受青睐。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大口黑鲈养殖规模在我国迅速扩大。然而,随着养殖密度提高和环境恶化,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养殖效
大口黑鲈池塘养殖关键技术
武国兆
大口黑鲈( Micropterus salmoides )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因其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而备受青睐。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大口黑鲈养殖规模在我国迅速扩大。然而,随着养殖密度提高和环境恶化,疾病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大口黑鲈养殖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疾病防控、饲料营养调控、环境管理等方面。因此,深入研究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的关键技术,特别是疾病防控方面的有效措施,对于提高养殖成功率、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国及河南省大口黑鲈养殖现状
近五年来,随着养殖技术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增加,大口黑鲈养殖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国大口黑鲈养殖规模持续扩大,产量稳步增长。据统计,2023年,全国鲈鱼养殖总产量达到88.8万吨,较2019年增长87.8%。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浙江省、湖北省、江苏省、河南省等地区,其中广东省产量最高,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河南省作为大口黑鲈主要养殖区域之一,近五年来养殖面积和产量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3年,河南省鲈鱼养殖产量1.4万吨,较2019年增长了367%,主要集中在信阳市、南阳市、驻马店市等地,这些地区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为大口黑鲈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河南省政府也大力支持水产养殖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了大口黑鲈养殖业快速发展。
然而,随着养殖密度增加和环境恶化,疾病问题日益严重。2023年,全国范围内因病害造成的水产品经济损失高达17亿元,河南省年均损失也达到602万元。主要疾病包括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其中以病毒性疾病的危害最为严重,常导致大规模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大口黑鲈常见的病毒性疾病有大口黑鲈虹彩病毒病和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等,这些疾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防控难度大。
二、大口黑鲈池塘养殖关键技术
(一)疾病防控
1.养殖池消毒
养殖池消毒是预防疾病的关键环节。长期养殖会导致池塘底部积累大量有机物,这些有机物的腐败分解不仅消耗水体溶氧,还会产生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严重影响鱼类健康。此外,池塘底部还存在大量病原体,如寄生孢子、休眠卵、细菌、病毒等,如不及时清除,会在水温上升时大量繁殖。因此,应在使用前15天彻底清淤并施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杀灭病原体,调节水体pH值,改善底质环境。对于发生过疾病的池塘,还需在水温升至18℃~22℃时使用碘制剂进行消毒,利用碘制剂广谱杀菌的作用,有效杀灭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减少对鱼类的刺激性。
2.疾病发生时应急处理
疾病应急处理是控制疾病蔓延、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当养殖场发生大口黑鲈病毒性疾病时,遵循“三停一开”原则,即停投饲、停用药、停操作,多开增氧机,减少鱼类的应激反应,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停投饲可以减少水质污染,降低病原体繁殖速度;停用药可以避免药物刺激,防止鱼类免疫力下降;停操作可以减少人为干扰,降低鱼类应激反应;多开增氧机可以增加水体溶氧,改善鱼类生存环境。同时,避免大量换水,防止水温急剧变化导致鱼类体质下降。在发病初期和中期,严禁使用任何药物或调水剂,以免刺激病原体或影响鱼类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
3.疾病缓解时应急处理
待死亡率明显下降后,可少量投喂饲料并内服抗菌药物,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饲料,并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免疫增强剂,以提高鱼类的抗病能力。内服抗菌药物应选择对病原菌敏感、副作用小的品种,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避免产生耐药性。病情缓解后,要注意控制投饲量,不要投喂过饱,不可增料过快。要及时停止用药,观察10余天,防止病情复发。待水温升至28℃以上,病情明显好转后,才可转入正常养殖生产。
(二)饲料与营养调控
饲料与营养管理是大口黑鲈池塘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饲料选择和科学的投喂策略不仅能促进鱼类健康生长,还能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减少环境污染。
1.饲料的营养成分要求
大口黑鲈对蛋白质的需求较高。研究表明,大口黑鲈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含量为40%~45%,脂肪含量为8%~12%。饲料中应含有适量的必需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和蛋氨酸。此外,还需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增强其免疫力。在选择饲料时,应优先选择信誉良好的品牌,确保饲料质量稳定。
2.饲料的粒径选择
饲料的粒径应根据鱼体大小选择,一般以鱼体口径的1/4~1/3为宜。对于不同生长阶段的鱼类,应采用不同配方的饲料。例如,鱼苗期应使用高蛋白、易消化的饲料,而成鱼期则可适当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能量饲料的比例。科学的投喂策略对于提高饲料利用率至关重要。
3.饲料的投喂
投喂量应根据水温、鱼体大小和摄食情况灵活调整。一般来说,水温在20℃~30℃时,大口黑鲈的摄食量最大,可适当增加投喂量;水温低于15℃或高于32℃时,应减少投喂量。每天投喂2次~3次,每次投喂量以鱼类在30min内吃完为宜。过度投喂不仅浪费饲料,还会污染水质,增加疾病风险。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投喂技术,如自动投饵机和声控投饵系统。这些设备可以根据预设程序或鱼类摄食声音自动调节投喂量和频率,提高投喂效率,减少人工成本。同时,这些设备还能记录投喂数据,为养殖管理提供参考。
(三)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大口黑鲈池塘养殖的另一个关键环节。良好的水质和适宜的生态环境不仅能促进鱼类健康生长,还能有效预防疾病,提高养殖成功率。
1.水质指标的要求
大 口 黑 鲈 适 宜 生 长 的 水 温 为20℃~30℃,最适温度为25℃~28℃。pH值保持在6.5~8.5,溶解氧浓度维持在5mg/L以上。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应分别控制在0.5mg/L和0.1mg/L以下。为了维持良好的水质,首先,定期监测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可以使用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或送专业机构检测,再根据检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2.合理使用增氧机
增氧机是维持水体溶氧的重要工具,根据池塘面积和养殖密度选择合适的增氧机类型和数量。在高温季节或阴雨天气,应适当增加增氧时间。除了传统的叶轮式增氧机,还可以考虑使用微孔曝气、纳米增氧等新型增氧技术,提高增氧效率。
3.定期调控水质
定期换水可以有效稀释有害物质,改善水质。但换水量不宜过大,一般每次换水量控制在10%~20%,避免水温剧烈变化对鱼类造成应激。换水时要注意水源质量,避免引入污染物或病原体。此外,还可以采用生物调控技术来改善水质。例如,可以在池塘中适量投放一些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或贝类,利用它们摄食浮游生物的特性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也可以使用一些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来分解有机废物,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除了水质管理,池塘的生态环境建设也不容忽视。可以在池塘周围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等,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为鱼类提供栖息场所,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在池塘底部可以铺设一些人工鱼礁或沉木,为鱼类提供躲藏空间,减少应激。
三、结论
大口黑鲈池塘养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科学地管理和精细地操作。通过实施有效的养殖池消毒措施和疾病应急处理方案,可以显著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养殖效益。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科学的养殖池消毒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应在使用前彻底清淤并施用生石灰,对发生过疾病的池塘还需使用碘制剂消毒;疾病应急处理应遵循“三停一开”原则,避免刺激鱼类和恶化水质;日常管理中的密度控制、水质监测、科学投喂和疾病监测等措施对维持鱼类健康至关重要。未来,进一步加强疾病防控技术研究,特别是针对病毒性疾病的疫苗开发和快速诊断技术。同时,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如生态养殖、循环水养殖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养殖可持续性。此外,加强养殖户的技术培训,提高其疾病防控意识和能力。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大口黑鲈养殖业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养殖行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总之,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技术措施,大口黑鲈池塘养殖业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提高农民收入作出重要贡献。
来源:青钱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