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浴血 东北抗日联军较大战斗5万次,歼敌18万,牵制敌达76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18:57 1

摘要: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大营的枪声刺破长空。时任东北军参谋长的荣臻下达了一条令人窒息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张学良口述历史》)一夜之间,沈阳沦陷。四个月后,东北全境陷落。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北大营的枪声刺破长空。时任东北军参谋长的荣臻下达了一条令人窒息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张学良口述历史》)一夜之间,沈阳沦陷。四个月后,东北全境陷落。

但侵略者没有想到,这片黑土地上的人民并没有“挺着死”。一场持续十四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漫长的抵抗,悄然开始。

杨靖宇

一、冰天雪地里的“山林之王”

“我们是东北抗日联军,用血与肉,誓与东北共存亡!”(《杨靖宇告东北同胞书》,1936)这支军队没有后方、没有补给,冬天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气温零下四十度,战士们穿着破单衣,用乌拉草裹脚。抗联老战士李敏回忆:“冻死的比战死的多……手一碰枪械,皮就粘在上面。”(《风雪长征路:李敏回忆录》)

但他们创造了独特的“山林战法”: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像麻雀一样忽聚忽散。1937年冬,杨靖宇率部在蒙江(今靖宇县)与日军周旋。日军记载:“杨部行踪飘忽,每每于我行军疲惫时突袭,随即遁入林海。”(日本《协和》杂志,1938年第2期)

一次伏击中,抗联战士将大树砍倒横在路上,待日军车队受阻,从四面射击后迅速转移。日军战报称:“匪贼战术诡异,不以占据地盘为目的,专以杀伤我有生力量为能事。”(《关东军情报汇编》1937年卷)

二、一场让东京震惊的奇袭:摩天岭之战

1936年,日军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将村民强行迁入据点,切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抗联陷入极困,却打出了经典之战——摩天岭战役。

杨靖宇决定:攻击日军守备薄弱的交通线。7月15日,他亲率部队在摩天岭主峰设伏。当日军守备队进入伏击圈,抗联战士从山顶猛冲而下,白刃见红。此役全歼日军今田大尉以下48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40余支(《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

东京《朝日新闻》惊呼:“满洲治安最大癌肿杨靖宇部,竟于帝国心脏地带予我重创!”此战迫使日军从关内调兵回防,有效支援了全国抗战。

三、最悲壮的坚守:1939-1940

1939年后,日军增兵至70万,对抗联进行“梳篦式”讨伐。抗联伤亡惨重,却仍以微小代价予敌重创。

1939年10月,杨靖宇所部在樛木桥子与日军激战。战报显示:抗联以伤亡30人的代价,毙伤日军近百人,摧毁汽车2辆(中央档案馆《东北抗日联军》档案)。

但最震撼世界的,是生命最后的坚守。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在蒙江三道崴子殉国。日军解剖他的肠胃,发现只有棉絮和草根。参与围剿的日军军官岸谷隆一郎在日记中写道:“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中国有如此英雄,足以亡我满洲国。”(《岸谷隆一郎阵中日记》)

四、战果考证:数字背后的牺牲与价值

据中日双方档案比对,十四年间:

东北抗联共进行较大战斗逾5万次(《东北抗日联军军史》)

歼敌约18万人(含伪军),其中日军约10万(日本满史会编著《满洲开发四十年史》间接承认)

牵制日军兵力最高时达76万(1941年数据),使其无法入关南下

抗联将士从最多时的3万余人,到1945年仅存不足千人

这是一场用巨大牺牲换取的战略胜利。毛泽东评价:“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苦斗,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五、世界坐标下的东北抗战

当东北抗联在冰天雪地中孤军奋战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尚未全面爆发。他们的坚持,让中国成为最早拿起武器反抗法西斯的国家。

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曾考察东北后报告:“这是一场毫无希望的战争,但他们仍在战斗。中国人抵抗的决心比世界知道的要早得多。”(《史迪威文件》)

与同期欧洲战场相比,东北抗联的条件更为艰苦:没有盟军物资支援,没有稳定根据地。却以极劣势兵力,在战略上持久牵制敌方重兵集团。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后来感叹:“只有中国人民,能在如此绝望中坚持如此之久。”(《华西列夫斯基回忆录》)

参考文献:

《东北抗日联军军史》(人民出版社)

日本满史会编著《满洲开发四十年史》

中央档案馆编《东北抗日联军》档案汇编

来源:世事传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