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战结束后,老蒋着手对国军实施了一系列大范围的改革与重组,许多地方军阀在这次变革中被吸纳为他的附属力量,诸如川军、粤军以及滇军等队伍。至于桂系,作为老蒋的头号对手,虽在这次重组中幸免于难,依然掌控着广西和安徽等势力范围,但他们用以与老蒋抗衡的桂军,在重组过程中
抗战结束后,老蒋着手对国军实施了一系列大范围的改革与重组,许多地方军阀在这次变革中被吸纳为他的附属力量,诸如川军、粤军以及滇军等队伍。至于桂系,作为老蒋的头号对手,虽在这次重组中幸免于难,依然掌控着广西和安徽等势力范围,但他们用以与老蒋抗衡的桂军,在重组过程中大幅缩水,仅剩下第6师、第46师和第48师,总计三个师,九个旅的力量。
另外,很关键的一点是,桂系的重要人物李宗仁被老蒋调到了华北,出任了一个听起来响亮但实际上没什么权力的华北行营主任一职。虽然这个职位听起来像是华北地区的军政大员,但实际上他能掌握的权力非常有限。
而另一位领头人物白崇禧,则被委以国防部长的重任,从表面上看,他的权力似乎更为显赫。在这个时期,他的地位相较于李宗仁而言,要更为突出……
这就让人纳闷了,白崇禧一向野心勃勃,为何在李宗仁被削弱权力的时候,没有顺势整合桂系,让自己成为桂系里独一无二的首领呢?
据雨田君所言,解放战争时期,白崇禧没能取代李宗仁成为主导者,这背后有三个主要缘由!
【首先,就是两人之间的友谊】
白崇禧和李宗仁之间有着不解之缘,1923年,经由黄绍竑的介绍,他们初次相识。
在那时,李宗仁对白崇禧有着这样的称呼。
他身着笔挺的西装,言谈举止温文尔雅,思路清晰,观点独到非凡。
而白崇禧对李宗仁的看法是这样的
尽管没有正规军校的背景,但他言辞严谨无懈可击,对人宽容大度,展现出了一代枭雄的风范。
他们俩其实挺互相看好的。
在接下来的北伐征程里,他们携手合作,让桂系势力迈上了新的台阶。经李宗仁的推荐,白崇禧一跃成为新桂系在北方的代表人物,不久之后,白崇禧便接替了黄绍竑的位置,成为了桂系中的第二号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伐战争拉开序幕之际,白崇禧竟然对李宗仁有过一次意外的背叛行为。
北伐战争打响后,老蒋有意请白崇禧出任副总参谋长,帮他指挥战斗。这时,李宗仁站了出来,代白崇禧婉拒了老蒋的邀请。因为李宗仁心里明白,老蒋看中的不单是白崇禧的军事才华,他其实是想借此机会削弱桂系的势力。
然而,正值年轻气傲的白崇禧,却自个儿去找了老蒋,从此与桂系分道扬镳……
不出所料,白崇禧在担任老蒋的参谋长时,简直就像个摆设,这让他心高气傲的性格难以忍受。最终,他只能找到李宗仁倾诉心声,问起自己为何要投靠老蒋。
在李宗仁本人的回忆录中,有如下叙述:
他坦言,起初他是打死也不肯接的,但前线已是炮声隆隆,战火纷飞,而广州总司令部却迟迟未见行动。他担心再这么拖下去,第七、第八两军在前线会陷入孤立,万一吴佩孚的大军压境南下,那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因此,为了不让入湘作战的第七军孤立无援,他才勉强答应出任副总参谋长一职。
之后,多亏了李宗仁的协助,他才得以担任第二路军总司令一职,统领浙东地区的各路非嫡系部队,并且在南京城郊赢得了著名的“龙潭大捷”。
于是,白崇禧得以再次融入桂系之中,这都要归功于李宗仁的大度,不计前嫌,让白崇禧有了二次加入桂系的机会。
中原大战结束后,李宗仁对白崇禧给予了极大的信任,把桂军的指挥大权交给了他。白崇禧也不负所望,把广西建设得如同第二个模范省份,在他的领导下,桂军重新焕发了生机。
不少人把李宗仁和白崇禧之间的关系比喻成:
李宗仁就像是家中威严的“大家长”,而白崇禧才是那个实实在在掌管家中事务的“当家人”。
当桂系势力被局限在广西一省范围内时,李宗仁主动出击,前往外界与陈济棠、李济深等反对蒋介石的人士建立联系,充当桂系在省外的声音。与此同时,白崇禧凭借“三自三寓”政策,也让广西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抗日战争时期,李宗仁和白崇禧分工明确,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白崇禧在台儿庄战役时,亲自率领参谋团队前往前线贡献智谋,到了抗战中后期,他还担任了军训部长,成为了桂系在中央政府中的代表发声人。另一边,李宗仁则坐镇第五战区,成功地将湖北大部分地区以及安徽纳入桂系的势力范围。
在国共内战时期,白崇禧不顾可能会被蒋介石撤掉国防部长职位的危险,坚决站边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而李宗仁在成功当选后,也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威望,助力白崇禧坐上了华中剿总总司令的位置。这样的合作与个人情谊,在地方大佬之间实属罕见。
所以,要是从个人交情和朋友情谊的角度来考虑,白崇禧是不太可能对李宗仁做出背叛之举的……
确实,像李宗仁和白崇禧这样级别的政客,他们口中的友谊往往只是做给外人看的。一旦牵扯到个人的利益,那份友谊很多时候就成了无足轻重的存在。
关键之处就在于黄绍竑的这件事情上。
1932年,对桂系而言是个极其不易的年头,比抗战后的日子还要难熬。就在这时,桂系中的重量级人物黄绍竑,却跟李宗仁透露,他打算转投蒋介石那边。蒋介石为了拉拢他,开出了浙江省主席的诱人职位。
黄绍竑之所以会选择离开,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发生在两年前,当时桂军在中原大战中遭遇了挫败。
气急败坏的白崇禧竟然向李宗仁提议,要在战场上处决救援衡阳不利的黄绍竑。要知道,想当年在中原大战时,黄绍竑和白崇禧的关系,比跟李宗仁还要铁,他们俩不仅是保定军校的同窗,还一同在模范营并肩作战过,说是亲如兄弟也不夸张。但如今,为了稳固自己在桂系的地位,白崇禧不顾旧情,想把战败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竟要对老同学下手。
李宗仁和白崇禧之间确实有着深厚的友情,不过要是碰到关乎核心利益的时候,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并非牢不可破,有可能会闹翻。
按照白崇禧那果断的性格,要是真碰到无法调和的利益碰撞,他会不会行动真的很难讲,所以他没敢顶替李宗仁,这里面肯定不只有友情的因素……
【其次,就是白崇禧的局限性】
还记得在《大进军·南线大追歼》里,李宗仁对白崇禧的评价相当出彩,堪称经典。
建生(白崇禧),要是论起军事才能,称你为小诸葛那是一点没错,但要是说到政治智慧,你恐怕连三国里的蒋干都比不上……
李宗仁这句带点玩笑意味的话,其实是在说,白崇禧在政治这条路子上,确实不太走得通。
要讲起白崇禧的政治手腕,那真是让人挺为他捏把汗啊。
说几个容易理解的实例来说明一下。
北伐时期,当白崇禧被李宗仁派遣至华北,并在会见李品仙之际,为了彰显个人的政治洞察力,他开口言道:
历来要想统一中原,往往都是从北边打到南边才能行得通。
这番话表面上是展现了自己的策略,但实际上却惹恼了不少人,好比南方的老蒋和李宗仁,好像他们那支在广西发家的桂军,就该被当作阻碍前进的石头一样……
再拿和老蒋的关系来说。
白崇禧和蒋介石斗智斗勇多年,却始终被对方牵制。北伐时期,蒋介石用花言巧语哄骗他,让他背上了副总参谋长的黑锅。到了华北,蒋介石又用金钱攻势,再次将他击败。
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时,李宗仁、程思远等人纷纷劝阻他前往宝岛,但白崇禧又一次被老蒋承诺的“国防部长”这一虚职轻易吸引,加上他身边的亲信李品仙是个爱搞背后动作的人,这样一来,到了岛上的白崇禧就完全被老蒋控制,像是个被二次出嫁的媳妇,处境尴尬。
上述种种情况,都反映出白崇禧在政治上不太擅长应对……
说到政治手腕,李宗仁在国军里堪称行家,其技巧甚至超越了老蒋。
1929年,老蒋在蒋桂战争中战胜了李宗仁,但不久后,李宗仁便与张发奎携手,成立了张桂联军,共同参与中原大战,成为了阎锡山和冯玉祥都极力争取的盟友。在两广事变中,李宗仁巧妙地运用了釜底抽薪的策略,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成功让广西化险为夷。抗战时期,他更是统率着一众非嫡系的部队,组建了第五战区,并助力桂系在华中地区站稳了脚跟。
到了国共内战时期,李宗仁在副总统竞选中力压孙科这位政坛“太子”以及程潜等人,犹如一匹脱颖而出的黑马,成功当选。而在那之后的半年光景里,他借助反对蒋介石的力量,直接将蒋介石从台上拉了下来。
白崇禧和李宗仁其实是相互扶持的搭档,他们俩能携手共进,他当然不会愚蠢到想要顶替李宗仁的位置,那样做无异于自毁长城,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老蒋看……
另外,最重要的问题在于,白崇禧是否有能力取代李宗仁呢?他真的有那份实力吗?
【最后,桂系一直以来都是以李宗仁为尊】
在桂系的名单里,要说起李白,那肯定是李排在前头,白跟在后头。
咱们继续聊聊刚才的话题。
解放战争打响后,李宗仁虽如失去利齿的老虎,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桂系中的威望。就拿一件事来说,只要李宗仁表示要竞选副总统,即便白崇禧和与自己关系不和的黄绍竑心里再不乐意,也只能硬着头皮站出来支持他。远在广西老家的黄旭初,还有安徽的李品仙,以及程思远、刘斐等手下人,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
在副总统选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与抱着试试看心态参选的于右任,还有程潜和孙科不同,桂系这边不仅有强大的参选团队,其背后的支持力量也相当雄厚,组织的严密程度更是出乎了许多人的预料。
这一点,得说到桂系高层组建的一个组织——“革命同袍会”(其实这里的“同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是为了表述清晰,避免引起误解才用了这个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计划”的提出者,恰恰就是白崇禧自己……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
1930年中原大战落幕之后,桂系势力被老蒋逼回了广西,只能在那里默默疗伤。这时,白崇禧领头的一帮人开始琢磨,想当年桂军如日中天,手握20万大军,管辖的地盘快赶上8个省了,怎么最后还是打了败仗呢?
白崇禧在那次会议中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桂军在武汉遭遇了挫败,究其原因,主要是内部不团结,特别是俞作柏和李明瑞的背叛,给整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回顾过去的革命历程,我们汲取到的教训是,未来不仅要积极倡导武装保卫自己,更要强调相互协助,力求内部达到真正的团结一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齐心协力对抗共同的敌人,万不能被少数败类所蒙蔽,导致自身四分五裂。
这句话,简单来说,就是要建立起一个从桂系高层到底层都包含的组织。
接着,自苏联归来的助手王公度提议创建一个名为“革命同志社”的组织,这一想法迅速获得了白崇禧的支持。
1930年9月10日,将会迎来一批新的革命伙伴,他们共同组建了组织,并由李宗仁和白崇禧两人分别挑起干事的职责。
到了1934年,这个组织进行了名称的更改和内部结构的系统调整,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明确了它作为桂系最高领导机构的地位,而其成员构成也得以确定。
会长是李宗仁,而白崇禧则担任副会长一职。
这也让李宗仁成为了桂系的首领,并且这个首领的位置他一直坐到了桂系在广西战败之时……
因此,尽管白崇禧当时的势力要比李宗仁大,但在桂系内部,大多数人还是一直把李宗仁当作首领,白崇禧则是副手。要是白崇禧真打算完全掌控桂系,那他必须得承认李宗仁的老大地位。
退一步讲,白崇禧和李宗仁本就是挚友,加上他们能力上相辅相成,他实在没有必要去冒让桂系分裂的风险,硬把李宗仁挤下去,然后自己坐上头把交椅。
他缺乏做那件事的理由,而且心里头一点底都没有,根本不敢……
来源:眾說烽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