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农历七月二十,记得“吃三样忌两事”习俗,顺应时令安度七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00:31 1

摘要:农历七月二十,天已渐高,夜色中那一轮圆润的月亮似乎更亮了些,像是特地在这个日子里为人间洒下温柔的光。老一辈人说,这一日可不寻常,壮乡有自己的节法——达旺节,又有人叫“母王节”,纪念的是一位舍己为人的姑娘,或者一只救民于水火的大鸟。

农历七月二十,天已渐高,夜色中那一轮圆润的月亮似乎更亮了些,像是特地在这个日子里为人间洒下温柔的光。老一辈人说,这一日可不寻常,壮乡有自己的节法——达旺节,又有人叫“母王节”,纪念的是一位舍己为人的姑娘,或者一只救民于水火的大鸟。

七月二十的故事在不同地方有些差别。隆安一带的母王节,说的是鸟中王母王为救人请雷王降雨,自己却活活饿死。鸟雀们悲痛万分,便在这天抬她下葬,人们年年做米粉、糍粑来祭她,谢她的恩德。

而在广西马山、滇黔桂壮族地区,则流行纪念达旺姑娘的说法。达旺长得美,歌声甜美,跳舞轻盈如柳,村里人都爱她。可土司贪恋她的容貌,将她掳走,达旺宁死不屈。后来她在深山中香消玉殒,成千上万只鸟儿赶来抬她回村,却误抬上了天空,让她住进了月宫。从此,月亮升起的七月二十,人们杀鸡宰鸭祭月亮,请孩子吃鸭脚、鸡腿,寓意长大后有力气、有脚力,上月宫探望“达旺姐姐”。

这些故事,虽生在不同的村寨,却有个相通之处:都是在讲一个为了别人而舍身的大义之举。古人以节日记人,是最醇厚的惦念,也是民风里最柔软的根。

七月二十的“吃三样”

这一天,壮乡人家有讲究,要在餐桌上出现三样寓意深的食物——米粉、糍粑、鸡鸭。每一样都有它的意思,也有它的味道。

米粉米粉洁白柔韧,象征日子长长久久、细水长流。七月天气闷热,米粉比米饭更爽口。家常做法很简单:大米泡软磨成浆,蒸成薄片晾凉后切成粉条,煮沸后过凉水,再拌上酸辣的佐料,一碗下肚,暑气都消了些。老人说,吃米粉也是在“连线”天上的母王或达旺,像丝线一样牵挂。

糍粑糯米捣成团,软糯黏嘴,寓意团圆和念念不忘。过节时,孩子们帮着妈妈在石臼边打糍粑,杵声伴着笑声很是热闹。吃法简单:切片煎到两面金黄,撒点黄豆粉或白糖,就是香甜的下午茶。

鸡鸭祭品里的鸡腿、鸭脚有特别的意思——希望孩子们步伐轻快,将来能“走上月宫探望达旺”。鸡鸭煮得鲜香,咸淡适中,老人会把腿肉夹进小孩碗里,叮嘱“细嚼慢咽,吃了你就能跑得快”。家常做法常是白水煮后蘸料,保留原本的清香。

七月二十的“忌两事”

节日虽有人欢聚,但也有几件事是老人提醒要避开的。不是迷信,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忌捕杀鸟雀达旺节、母王节的传说里,鸟类是恩情的象征。有的村子这天连弹弓都收起来,不打鸟也不动鸟巢。意思是在纪念那些曾为人类付出生命的生命,提醒孩子们学会善待弱小。

忌恶言相向这天多是家人朋友相聚的日子,老一辈说,不要吵架,不要出恶言。因为七月二十的主旨是感恩和团圆,口舌之争会破坏气场,也失了纪念的意义。许多老人宁愿憋着,也会等到过节后再谈不快事。

这两个“忌”,放到今天看,也无非是在提醒我们——在值得纪念的日子,用多一点善意去对待人和自然,用一颗柔软的心安顿自己。

在节日的夜晚,院子里灯火微黄,月色清凉,一家人围坐,你一筷、我一杯,偶尔传来孩子的笑声,空气里混着米粉的香、糍粑的甜与鸡鸭的鲜。老人讲完故事,抬头看看月亮,轻声说一句:“她在上面呢。”

我们在这样的日子里,不只是过节,更是在对下一代轻轻说:做人,要有情有义,知恩图报;日子,不管怎样,都要和和美美地过下去。

来源:富贵说美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