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自汉朝开始,皇帝去世后一般都会给他们上谥号和庙号,以此来概括他们一生的功过是非。在众多的谥号和庙号中,“哀”有贬义或同情的意思。历史上有多位皇帝的谥号或庙号含有“哀”字,那么他们谁最哀呢?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自汉朝开始,皇帝去世后一般都会给他们上谥号和庙号,以此来概括他们一生的功过是非。在众多的谥号和庙号中,“哀”有贬义或同情的意思。历史上有多位皇帝的谥号或庙号含有“哀”字,那么他们谁最哀呢?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汉哀帝刘欣(前25年—前1年),是汉元帝之孙、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因汉成帝无嗣,刘欣以侄嗣位,公元前7年登基,时年19岁。在位期间,西汉王朝深陷土地兼并、外戚专权危机。哀帝曾推行“限田限奴婢令”,规定诸侯王占田不得超过三十顷,试图遏制豪强扩张,但因权贵抵制而失败。其试图强化皇权的举措,如提拔侍中董贤为大司马(史载“断袖之癖”典故),反而加剧朝政混乱。
建平二年(前5年),哀帝听信方士谶纬,改元“太初元将”,自称“陈圣刘太平皇帝”,欲以神权重塑威仪,却引发儒臣激烈反对,半年后被迫废止。此间地震、日食频发,黄河决口致豫冀大饥,流民百万,民间传唱“代汉当涂高”谶言,预示新莽代汉之兆。元寿二年(前1年),哀帝暴病身亡,年仅25岁,无子嗣。
汉哀帝刘欣
谥号“哀”取自《谥法解》:“恭仁短折曰哀”,既指其执政期间仁政未遂、英年早逝,亦暗喻西汉国祚在其治下加速衰亡。尽管哀帝非亡国之君(孺子婴禅让王莽),但其统治期内土地危机深化、天人感应学说动摇皇权合法性,使“哀”字成为西汉系统崩溃的象征性注脚。班固评其“雅性不好声色”,然“优柔不断,权归臣下”,终难挽狂澜于既倒。
晋哀帝司马丕(341-365年),东晋第七位皇帝,晋成帝司马衍长子。因成帝早逝后皇位传于弟司马岳(康帝)、侄司马聃(穆帝),直至穆帝无嗣,司马丕以宗室近支身份于兴宁元年(363年)即位,时年22岁。在位期间,桓温专权,推行“庚戌土断”政策,虽短暂抑制士族兼并,却加剧门阀矛盾。
晋哀帝司马丕
哀帝迷信道教方术,长期服食寒食散等丹药,致慢性中毒无法理政,朝政由褚太后与桓温共掌。兴宁三年(365年),前燕慕容恪攻占洛阳,东晋丧失中原最后据点,国势日颓。同年三月,哀帝因丹药毒性发作暴亡,在位仅两年余,终年25岁,无子嗣。
谥号“哀”取自《谥法》“恭仁短折”,既指其执政虚位、英年早逝,更暗喻东晋在其治下错失改革良机。其短暂统治恰逢桓温北伐失利与士族内耗加剧,史家视其为门阀政治失控的转折点。
苻丕(?-386年),前秦宣昭帝苻坚庶长子,淝水之战后前秦崩解,其父苻坚被羌族姚苌缢杀。苻丕于385年在晋阳(今太原)称帝,试图重振氐族政权。在位期间,他遣军收复关中未果,转而联合东晋共抗后燕慕容垂,甚至向晋称臣换取粮草支持,但未能阻止西燕慕容永攻占长子(今长治)。
前秦哀帝苻丕
苻丕率残部退至河东,于386年遭东晋将领冯该截击,战败后被南安豪强焦逵所杀。其弟苻登续建后秦政权,但前秦法统实际终结于苻丕。谥号“哀”取自《谥法》“早孤短折曰哀”,既指其父苻坚横死、自身仓促继位的悲剧性,亦暗喻其短暂统治恰逢前秦不可逆的瓦解进程。
吕绍是后凉开国君主吕光嫡长子,母石皇后。龙飞四年(399年)吕光病危时,遗命吕绍继位,但未及正式登基即爆发内乱。其庶兄吕纂、吕弘掌控禁军,以“清君侧”之名发动政变。吕绍被迫退位,仅称“凉公”三日,于内宫被吕纂部将杜进逼杀,终年约25岁,实际执政不足十日。
后凉哀帝吕绍
吕光晚年已埋下祸根:任吕纂为太原公、吕弘为常山公,分掌军权,致诸子相残。吕绍继位后无力制约兄长,反遭反噬。其短暂“统治”期间,后凉丧失对南凉秃发氏的威慑,西秦乞伏乾归趁机独立,河西霸权瓦解。谥号“哀”取自《谥法》“早孤短折、遭难已甚”,既指其未及施政便惨死宫闱的悲剧,亦暗喻后凉政权在其身后迅速崩解(吕纂继位三年亦被吕超所杀)。
慕容瑶是鲜卑慕容部宗室,西燕第四位君主。其父系出自前燕慕容儁支脉,386年四月,西燕将领慕容恒发动政变,废杀短命皇帝慕容顗后,拥立慕容瑶为帝,试图延续慕容氏法统。其时西燕内乱频发,关中根基尽失,慕容瑶继位时流亡政权已退至上党(今山西长治),实际控制区不足三郡。
西燕哀帝慕容瑶
慕容瑶登基不足十日,权臣段随联合匈奴将领发动兵变,攻入行宫将其杀害,改立慕容忠为帝。其“统治”期间未及颁布政令,军国大权尽归慕容恒、段随等将领掌控。谥号“哀”取自《谥法》“早孤短折、国遭倾覆”,既指其宗室旁支身份在乱局中被临时推举的傀儡境遇,亦暗喻西燕政权自此陷入“月易一主”的崩溃旋涡。数月后,西燕终为后燕慕容垂所灭,慕容瑶的十日称帝,成为十六国时期政权急速衰亡的缩影。
唐哀帝李柷(892-908年),原名李祚,为唐昭宗第九子,生母积善太后何氏。天祐元年(904年),权臣朱温弑杀唐昭宗后,为控制朝局,将13岁的李柷扶立为帝,实为傀儡。其在位三年间,朱温集团全面掌控军政:天祐二年(905年)制造“白马驿之祸”,屠杀裴枢、独孤损等三十余名朝臣,彻底清除李唐旧臣势力;同年强令迁都洛阳,拆毁长安宫室百官衙署,象征性剥离唐朝法统根基。
唐哀帝李柷
哀帝虽名义上下诏,实则政令皆出朱温。天祐四年(907年)三月,朱温逼迫哀帝颁布“禅位制书”,四月正式建立后梁,降封李柷为济阴王,软禁于曹州。次年二月,朱温为绝后患,遣人毒杀时年17岁的李柷,追谥“哀皇帝”。按谥法,“恭仁短折曰哀”,既指其少年丧父、青年殒命的悲剧命运,亦暗讽其作为亡国之君无力回天的屈辱境遇。唐朝遗臣私谥“昭宣光烈孝皇帝”,但后世史书沿用“哀帝”称号,强化其政权覆灭的悲情色彩。
完颜守绪(1198-1234年),金宣宗第三子,初封遂王,因兄长完颜守忠早逝被立为太子。1224年即位时,金朝已遭蒙古铁骑重创,退守河南、陕西残疆。他在位十年间,试图力挽狂澜:联合西夏对抗蒙古,遣完颜陈和尚守潼关阻敌,但1232年三峰山之战金军主力覆灭,汴京陷落,哀宗南逃蔡州(今河南汝南)。
面对蒙宋联军围城,哀宗死守数月,甚至焚毁宫殿木材充作燃料。1234年正月,蔡州城破前夕,他传位完颜承麟(末帝),自缢于幽兰轩,遗言“亡国之君,不可被俘辱身”。次日,承麟战死,金朝灭亡。其遗体被宋将孟珙运至临安献俘,后与徽宗灵位合葬。
庙号“哀”取自《谥法》“早孤短折、国遭倾覆”,既指其继位时国土崩解、壮年殉国的悲剧,亦暗喻金朝百年基业尽丧其手。虽非昏庸之主,曾改革钞法、整顿吏治,但蒙古崛起大势难逆。其宁死不降的气节被元好问赞为“完颜氏最后血性”。
小结:
在这些谥号庙号含“哀”的帝王中,金哀宗完颜守绪最当得起这个浸透悲怆的谥号。他继位时金朝已退守河南残疆,面对蒙古铁骑与南宋夹击,仍以“谋欲保完旧疆”改革图存,却难逆历史狂澜。汴京沦陷后,他困守蔡州焚殿死战,城破前传位大将完颜承麟,自缢前悲叹“朕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恶,死而无恨”,将王朝末日定格在以身殉国的血色尊严中。不同于其他“哀帝”或受制权臣、或短折傀儡的被动悲剧,金哀宗始终在末世洪流中保持着清醒的绝望——他深知金朝必亡却誓死不降,既无力回天又拒绝苟活,最终以帝王之躯为女真王朝划下最壮烈的句点。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使“哀”字超越了单纯的身世悲情,升华为一个文明谢幕时的史诗性哀歌。
来源:历史影视小迷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