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蔡家山:手工铜器敲开乡村振兴致富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3 21:47 1

摘要:作为远近闻名的“铜匠村”,近年来,玉溪市通海县杨广镇大新村蔡家山根据市场需求,依托传统手工艺特色,让铜器、响器从家庭手工作坊走向国内大中城市,甚至漂洋过海,销往美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手工捶打出的“小产业”成为了蔡家山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作为远近闻名的“铜匠村”,近年来,玉溪市通海县杨广镇大新村蔡家山根据市场需求,依托传统手工艺特色,让铜器、响器从家庭手工作坊走向国内大中城市,甚至漂洋过海,销往美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手工捶打出的“小产业”成为了蔡家山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走进蔡家山,就听到了一阵阵叮叮咚咚的敲打声。在蔡从有家的作坊里,被烧得通红的铜坯在数次敲击下,逐渐延展、成型。

蔡从有

“我们的产品都是手工完成,像铜瓢这种简单点的,一天一个人可以做四五把,小茶壶费工,做一把就要七八天。”蔡从有说。到他家购买的顾客以回头客居多,目前,根据顾客需求,只要顾客提供想要器具的图案,也可以定做。近两年来,每年靠打铜器,家庭收入在10万元左右。

随着时代的发展,蔡家山的铜器制作技艺也在不断进步,工匠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款式,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喜好,开发出更多新颖的产品。产品从最初的油翎帽碟、铜刀把、铜勺,逐步发展到炊具、餐具、响器等众多品类。

蔡从伟是蔡家山有名的“铓锣大王”,在他的作坊里,堆满了待加工的铜材和制作完成的铜响器。采访中,他一边讲述着火候和力度对于铜响器的重要性,一边熟练地抡起锤子,通过有节奏地敲打来调整铓锣的形状和音质。“每年,我还带着我的产品到大理三月街进行展销,拓宽销路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蔡家山铜响器。一年下来,我的毛收入也在10万元左右。”蔡从伟说。

蔡从伟

“我做的这些产品都是民族地区用得多,省内市场占比要比省外市场大,型号较大的产品基本都是订单式生产。”与蔡从伟家一路之隔的蔡从勇也是制作铜响器的能手,他告诉记者,小到1.3米的筒号,大到6米的过山号,他都能轻松制作。敲敲打打的传统技艺每年也能为他带来5万元左右的收益。

蔡从勇

自明朝洪武初年蔡氏先祖从福建泉州随明军入滇并定居通海以来,蔡家山便以打制铜器为生。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让蔡家山铜器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

“截至目前,蔡家山总共有铜器制作户18户,一年产值在200万元左右。”杨广镇大新村第六党支部书记蔡根介绍,“目前,我们也在考虑通过‘产业+手工体验+炊锅节+直播带货’等多种模式,来拓宽蔡家山铜器的销路,让这个小产业走向大舞台,为我们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动力。”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王剑钊

通讯员:佟薇 龙传运 杜红梅

责编:袁熙

审核:谢祥睿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来源:云南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