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在古代竟成了产业,咔嚓一刀真能人头落地?干这行也得有技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0 22:53 1

摘要:到了秦汉时期,斩首才开始正规化,皇帝们发现,要想震慑百姓,这刑罚得有点儿仪式感,于是乎,斩首的地点、时间、方式都有了明确规定。

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网络”

看电视剧里那些“拉出去,斩了”的桥段,觉得砍头就是咔嚓一下的事,可真实的历史哪有那么简单?

砍头这活儿,看着容易做着难,在古代背后居然还有一整套产业链和技术标准。

古代的刽子手真能做到一刀人头落地,这个看似血腥的职业,到底有多少门道?

在中国古代的刑罚体系里,砍头算是大牌明星了,从商周时期开始,老祖宗就开始用这招对付那些犯了大错的人。

不过那会儿还没那么“专业化”, 就是找个力气大的壮汉,拿把大刀,对着脖子就是一顿乱砍。

到了秦汉时期,斩首才开始正规化,皇帝们发现,要想震慑百姓,这刑罚得有点儿仪式感,于是乎,斩首的地点、时间、方式都有了明确规定。

不得不说,古人真是聪明,连砍头都能搞出一套流程来,唐朝时期更绝,专门成立了“刑部行刑司”,负责管理所有的死刑执行。

这样一来管理更加规范了,刑部行刑司不仅负责行刑,还要培训刽子手,检查刑具质量,甚至连行刑后的现场清理都有专人负责,这已经就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了。

而且刽子手这职业还是个世袭制的“家族企业”,一家人代代相传,爷爷教爸爸,爸爸教儿子,为啥非得世袭呢?

因为没人愿意干这活儿,古代这行不仅是社会地位低,而且大家都觉得这活儿晦气,毕竟但凡有点儿别的出路,谁愿意天天跟人头打交道?

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刽子手这行的收入可不少,朝廷给的俸禄是一部分,但更多的是“灰色收入”。

犯人家属想让亲人走得痛快点,就得给刽子手塞钱,仇家想让犯人多受点罪,也得塞钱,这两头吃的生意,还是很滋润的。

等宋朝以后,斩首这个产业周边还衍生出一堆配套产业,有专门制作刑具的铁匠,有负责行刑场地清理的杂役,还有卖符咒、香火的小贩,说是能保佑死者魂魄安息。

到了清代,刑场周边甚至形成了特殊的商业圈,有卖吃的、卖喝的,就跟现代人看球赛一样,围观砍头成了一种“娱乐活动”。

那么这么多人围攻行刑,刽子手真的能做到一刀毙命吗,这背后又有什么技术含量呢?

说起砍头,不就是拿把刀往脖子上一砍,有啥难的,可真要干起来,这活儿可没那么简单。

古代刽子手想要做到“一刀斩”,那可是要下苦功夫的,首先得了解人体构造,知道脖子上哪块最好下刀。

脖子上可有七块颈椎骨,还有一堆筋络血管,砍错地方不仅砍不断,还会让犯人遭受更多痛苦,明代《刑部行刑手册》里就记载了七处致命砍点,刽子手们得烂熟于心。

而刀具选择也是门大学问,太轻了没力道,太重了不灵活,刀刃太薄容易卷刃,太厚又砍不动,一把好刀得三斤到五斤重,刀刃要保持锋利,刀柄要握着舒服。

行刑前,刽子手还得把刀擦得锃亮,不仅是为了好看,更是为了减少阻力,所以这刀还得天天保养,用油布擦拭,防止生锈,刀刃钝了就得磨,角度还得掌握好。

不同朝代对斩首技术的要求也不一样,汉朝时比较粗放,只要人头掉了就行,到了唐宋,讲究“一刀毙命”,明清更严格,要求“人头落地,颈口平整如镜”,可以说这标准一代比一代高,刽子手的压力可想而知。

可即便技术再好,也有砍不动的时候,有时候是刽子手经验不足,手抖或者力道不够,有时候是刀具出问题,不够锋利或者质量太差,还有时候是犯人体质特殊,像那些练武之人,脖子上肌肉发达,骨头硬实,确实不好砍。

天气也会影响行刑效果,冬天太冷,刽子手手脚僵硬,力道不足,夏天太热,汗水淋漓,刀容易打滑,下雨天地面湿滑,刽子手站不稳,也容易出错。

清代档案里就记载了好几起著名的斩首失败案例,有个叫王五的强盗,被砍了三刀才断气,刽子手因此被罚俸三个月。

还有个叫李二的谋反犯,刽子手砍了一刀没砍断,结果李二挣扎着想逃跑,现场一片混乱,最后还是衙役们一拥而上,用绳子勒死了他,这事闹得挺大,负责的刽子手被发配边疆了。

刽子手的培训也是很严格的,除了早期的“继承制”,清代还实行“师徒制”,新手得跟着老师傅学习至少三年。

开始练习砍西瓜、砍萝卜,熟练后再砍死猪头,最后才能上手真人,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一套秘传的口诀和技法,外人根本不知道。

考核标准也很明确,一是“一刀斩”的成功率,二是连续行刑的数量,有些厉害的刽子手,能一天砍几十个人头都不带喘气的。

所以说,刽子手这行当,说白了就是个吃技术饭的活儿,技术好的,能让犯人走得痛快,技术差的,可能把一个死刑变成活活折磨致死。

这行当虽然不光彩,但确实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刽子手们在刀与命之间走钢丝,既是行刑者,也是技术工匠,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犯人最后的尊严和痛苦程度。

那么,这些日日与死亡打交道的刽子手,他们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社会又是如何看待这个特殊群体的呢?

古代刽子手天天跟人头打交道,大多数过得挺憋屈,表面上看,他们有份稳定工作,收入也不错,可社会地位低得不能再低了。

老百姓见了他们绕道走,女孩们打死也不嫁给他们家的儿子,他们住的地方通常也很特别,明清时期专门有“刽子手巷”,就是给这些人住的。

这些特殊区域有自己的规矩,外人不敢随便进,里面的人也不随便出去,他们只能在自己圈子里找对象,久而久之就成了“近亲结婚”,导致很多刽子手家族的后代有各种健康问题。

刽子手自己也知道这活儿不光彩,所以他们有各种应对方法,有的每次行刑后就去寺庙烧香拜佛,求菩萨保佑别找他们麻烦。

有的会在家里设个小神龛,每天上香祈祷,还有的会定期找道士做法事,驱邪避晦,这样看,这些刽子手的心理负担可想而知。

不过,斩首这种古老的刑罚方式,现在已经被历史淘汰了,那些曾经的刽子手和犯人,他们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

不过古代的斩首刑罚对现代法律制度也有启示,它告诉我们,刑罚的目的不仅是惩罚犯罪,更是警示社会,大家觉得呢?

来源:闲娱fashion

相关推荐